言语和人的情感素养

言语和人的情感素养

现在我们开始探讨在教育工作中还研究得很不够的那个带有神秘色彩的领域。为什么一个教师的言语成为强大的教育手段,而另一个教师的言语对学生来说却是痛苦的折磨呢?

当然,对“用言语是教育不好人的”这样一种论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意的。关于言语教育是“片面的”教育这一“理论”,已经产生并且还将产生很大的危害。有些教师坚信,言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尽量少用;主要的还是靠制度、劳动、监督。

在这些观点和论点中,反映出对教育过程的极为肤浅的概念。在教育中没有统一的、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万能的手段。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这是起码的道理。然而,如果不用人类教育中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去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那么,劳动这种教育力量也将是一个沉睡的勇士。不重视言语,不相信言语的力量,就会形成教育上的缺乏修养和简单化。教师中有人这样想:“如果‘言语教育’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某种不体面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创造呢?”

我要把许多学校师生间的精神交流看做是教育上的拙嘴笨腮。主要问题在于,教师不善于从语言宝库中选出那些惟一能通向各个不同的人的心灵之路所必需的言语。教育上的拙嘴笨腮就表现在教师所用的言语局限于临时偶然想起的那些话。这些话从学生的意识中弹回来,一点不起作用。学生不爱听教师说话,他们内心对教师的话毫无触动。

在一定的意义上,言语是惟一的教育手段。这特别适用于少年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是认识观念、原则和概括性真理的时期。必须对言语及其色彩十分敏感,才能实现了解各种复杂的现象和关系的愿望。要是不在少年身上培养感知人的各种思想和情感色彩的能力,少年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美育都是不能想像的。当一个人理解和感觉到词语的变化,即理解言语丰富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色彩时,才能培养出对言语的敏感。

培养对言语及其各种色彩的敏感,是使个性和谐发展的前提。从言语素养进到情感素养,从情感素养进到道德感和道德关系的素养——这就是通向知识同道德和谐一致的道路。在语言教师和教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配合中,我看到形成这种和谐的有利条件。高度的感觉素养和知觉素养是培养对言语的情感色彩和词语变化的敏感性的手段。我举出一些定义作为例子,都是经过考虑的,因为这些定义能使少年们懂得词语的色彩和语音。少年们在祖国语言的宝库中找出每一个词语都要在智力上和情感上付出很大的努力。言语表现出一个少年在感情的自我培养方面内心所下的功夫。人的智力认识周围世界要求具备很高的情感素养,而只有言语才是这种素养的具体体现。

为了使教师的话语能起到教育作用,应当使它们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常给学生们讲共产主义思想的美,讲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讲人的精神的力量。如果我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对言语细致的敏感,如果我的每一句话不能在他们身上引起内在的情感反响,那么我的话不过是一些空谈而已。为了用言语进行教育,需要在年轻的心灵中创造言语的精神财富。要是没有言语的精神财富就会出现教育上的拙嘴笨腮。

我坚信:少年教育中的许多困难之所以不能被人发现,这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智力教育的时候,没有同时在培养情感—美感素养和培养言语的敏感性方面进行细致的工作。

在少年时期,我们继续组织孩子们到思想和言语的源泉去旅行。但旅行的目的不仅要吸收新的词语作为积极的语汇,还要揭示这些词语的情感—美感色彩,而且要在少年们的个人创作和精神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的情感素养。通过到思想和言语的源泉旅行,充分显示出言语的细腻及其情感—美感色彩,我力求使言语扎根在少年的心灵中。

我们欣赏正在扬花的荞麦田:我们聆听那犹如竖琴演奏的蜜蜂的嗡嗡声,我们洞悉了言语的细腻。在低年级的时候,面对这种情况就马上开始集体创作,孩子们写作文,写诗。现在,由美激发的灵感表现出更多的个人特征。孩子们在集体面前似乎羞于表现自己的感情。这样,个人的创作就开始了。每个人都以大自然为题创作自己的小故事和诗歌。在少年期几乎所有孩子都酷爱写诗。这是形成情感—美感素养的重要阶段。有时我们举行诗歌创作晚会。孩子们都愿把灵感冒出来的时候所创作的东西和同学们交流。他们把这些诗歌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点证明:言语已经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中扎了根。

几乎所有的诗都是自由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对他们的影响。我就经常写这样的诗。孩子们不仅沿用了我的文体,而且还沿用了我的思维特征和对周围世界感受的特点。我抄录了几十首由我的孩子们创作的诗。下面就是我们的女诗人瓦里娅的诗作之一。

百灵鸟之歌

黎明的雨水洗濯蓝天,

蔚蓝的苍穹

响彻嘹亮而又欢乐的歌声。

麦穗上水珠晶莹,

每颗水珠映照一个小太阳。

草原上静悄悄,静悄悄。

麦穗和雨滴垂落到土地上。

我在草地上漫步,

也怕把田野上的宁静打扰。

我来到古代的西徐亚人陵墓边,

把双手高高举起,

呼吸着暴风雨的气息。

我站着,屏息聆听这迷人的寂静。

突然从太阳那边,

被黎明的雨水冲洗过的高空深处,

荡起平静而又温柔的声音,

犹如从蓝色玻璃钟里,

发出嘹亮响声,

好像有谁把金色的谷种,

撒向透明的钟——蔚蓝的苍穹。

钟颤动着,摇曳着,

传出阵阵歌声。

我眺望蔚蓝的晴空,

只见一点灰色小东西在跳动,

这是百灵鸟在迎接朝阳。

有一个关于春鸟的神奇传说:

来自太阳的火花

溅落到黑色的土地上,

从此大地到处欣欣向荣,

鸟儿飞向天空……

百灵鸟在歌唱母亲——亲爱的大地,

歌唱明亮的太阳,

歌唱自己的孩子,——

雏鸟在某处麦地的小窝里,

它们睡得多么香甜……

醉心于言语美的人对自己周围的美的、道德的现实更为敏感,更为严格要求了。

对言语及对言语的丰富色彩越敏感,年轻的心灵对道德教育的领会就越深刻,对影响少年精神世界的最细腻的手段——教师的言语和全体人类的美的感受也越深刻。在培养这种感受性的过程中,到观念世界中去旅行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指的是讨论有关精神力量、思想勇气、对邪恶的毫不妥协、在克服困难中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一个人忠于崇高思想的气魄和美。这些讨论的一个显著特点似乎是避开具体的事实、事件和现象,而去追求概括的真理和原则。少年们感到非常需要这样的讨论,因为他们很想作出判断。认识观念世界是少年期的特征。但是为了从观念中受到教育,少年们应当感到并体验到它的美。这能使人的精神变得高尚起来。

我从讲解有助于揭示人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事件开始,引导他们到观念世界旅行。寂静的冬夜少年们来到“故事室”。我给他们讲述有关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故事。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的勇敢精神所体现的美和他对信念的忠诚不渝使孩子们深受感动。当我讲到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怎样愤慨地痛斥了律师们建议他向屠杀人民的刽子手请求宽恕这件事时,我的学生们的眼睛像一团火在燃烧,他们为真正的人感到骄傲。激动人心的讨论开始了。孩子们似乎离开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功绩,他们就思想上的坚定性,对信念和荣誉的忠诚不渝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到了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少年们深信:做一个真正的人、珍惜自己的荣誉、整个一生对崇高理想忠诚不渝,这同人的最基本的正派行为相比要高得多。在谈到谢尔盖·拉佐的英雄功绩,列夫·托尔斯泰、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伊里亚·列宾和伊戈尔·库尔恰托夫的卓越劳动时,我努力使这一信念进一步深化。我尽力使“荣誉”、“功绩”、“勇敢精神”、“英雄气概”这些崇高字眼的真正意义不致在少年的意识和心灵中消失,使他们不致对“生活中总能建立功勋”19、“人人可以建立功勋”这样一些格言持轻率的观点。少年们深信,高尚行为与功绩、基本的正派作风与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执行纪律的要求与勇敢精神,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诚实美德与公民荣誉感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