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这个概念包括:(1)充实个人图书,配置成套;(2)家里单独进行的智能劳动。如果一个人不去刻苦攻读,他就不能了解现代世界的文化,他在智力和情感上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也许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书本的个人所有制将高度发展,人们将把个人所占有的书本看做是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的学生们早在童年时代已经有了个人图书馆。每逢节日、生日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有意义的书。到小学毕业那年我的每个学生的个人图书馆都拥有图书150多本,有的孩子个人图书达到400~500本。那些家里没有书的孩子,精神生活贫乏单调,有的孩子学习上困难很大,为了帮助那些孩子建立起他们的个人图书馆,我们操了不少心。柯利亚和佩特里克的父母亲都没有考虑过给自己的孩子建立个人图书馆。他们在低年级学习的时候,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就送给这两个孩子许多书。
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自己生活在书的世界中。学校的成年人和孩子们联合成立了“崇尚书籍协会”。协会举行每周读书会。少年们建立了推销书籍的合作社。“思想教育室”成了进行热爱知识教育的场所。每年每个班级都要举行读书日。我们把所有这一切活动看做是让少年在书的世界中生活的手段。
我们并不想在少年期就最终确定他们的志趣、爱好。志趣、爱好是不断发展的,是精神生活中最容易变化的范畴。但是一个人在少年期就应当深入到人类知识的某个领域,而这只有在具有多方面的智力兴趣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
我们认为,没有独立阅读的本领就不可能自觉地选择生活道路。为了使一个人兴趣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是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少年时期就要多读、多想、多探索;让智力生活同创造的、劳动的志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教育正是把课内学习的知识和课外阅读的独立智力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独立智力活动表明:确立兴趣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果家里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准备功课,就不可能有多方面的智力兴趣,不可能经过深思熟虑来选择生活道路,也谈不上对书本和知识的热爱。对我们的少年来说,自己选择内容的独立阅读占其课外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阅读教科书只占一小部分时间。我们规定五至七年级学生在1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家庭作业,八至十年级学生在2个半小时之内完成家庭作业。这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生的课外智能劳动不能仅仅是完成家庭作业。另外,课外阅读同准备功课两者都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同在低年级的时候一样,学生的家庭作业主要是在早上,也就是在上学之前完成的(所有学生都是上午上课)。如果不是从小就养成这个固定的习惯并自觉遵守的话,那么从心理素养的观点来看,就不能在实践中坚持这个合理的工作制度。少年期要把儿童期已经做到的一切都坚持下去。
我们每个教师都启发学生进行意志锻炼,我们对他们说:“你们要强迫自己早上做作业,你们会懂得这将减轻智能劳动,你们有空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和进行自学。在你们的精神生活中课外阅读和兴趣小组的活动越多,你们就越容易掌握课内知识。”
下午(午饭和休息之后)学生们也从事智能劳动,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智能劳动:他们在“思想教育室”或在家里读书,做语文练习(作文)。这样,下午学生的智力主要用在他们感兴趣的地方。
究竟怎样才能使少年在早上完成家庭作业呢?因为早上他们一般还要从事体力活动。要在早上完成作业,他们必须早睡早起。
我们认为必须确认并提高对自学的需求,这有很大的意义。经验表明,自学的需求只能建立在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著名的苏联心理学家斯·鲁宾斯坦说过,外界对个人的影响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11。对此我作点补充:人的行为中外界的刺激都表现为深刻的个人特点。从被小组活动吸引到被书本吸引,从书本到自己的科学知识领域,从知识到创造性劳动——这就是培养和自我培养自学需求的道路。
我们逐步而又坚决地做到使每个少年都找到自己心爱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少年同时做到这一点。智力灵感的火花在一个少年身上早在六年级就发光了,而另一个少年身上直到八年级才发光。每个少年爱上某个学科都有各人自己走过的一条道路,但是生活在书的世界和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两者的统一对于确立心爱的学科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向心爱学科的道路是由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科学书籍,由教室走向“思想教育室”,由唤起兴趣的第一本书走向按心爱学科的需要建立个人小图书馆。每个教师把启发学生喜爱自己教的学科看做是创造性劳动的竞赛。我们认为,对某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初的火花表现在一个人希望在这方面知道得比大纲规定的多些,并且力求知道得更多。我重复一下,如果少年的智能生活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背熟了课文就认为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不可能有心爱的学科。
我们的教师必须想出办法来满足男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暑假旅行期间我们为“思想教育室”和自己学生的个人图书馆找到了有趣的图书。少年们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我们回来。我们带回的书本成了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一朵朵火花。
我们并不期望智力上的灵感会最终决定每个学生的生活命运。但是我们把学生心爱的学科看做智力生活的基础。马克思说:“如果没有限制,在任何地方都作不出重要的事情。”[3]
合理限制少年期智力兴趣的范围不会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是使他们得到协调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这种合理的限制是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肯定的重要动因。
在少年和青年的智力发展中,学科研究小组起着很大的作用。每个教师领导一个学科研究小组,施行上面讲到过的第二教学大纲。学校里不能没有第二教学大纲。高年级学生参加学科研究小组,少年们从六七年级起也有从五年级起就参加学科研究小组的。我们所有学生都参加了这些小组。这是智力生活的发源地。学校里因此出现了热爱书本的现象和发扬自学的精神。
任何一个少年都不应当感到自己在智力发展上是个不幸者,命里注定要落在别人后面。少年期许多悲剧的根子就在这里。如果一个人总是感到自己不够格,他就不可能是幸福的。而在那种不幸中就形成了孤僻、戒备的心理,对人们怀疑,以致发展到最可怕的地步:不相信别人,残忍无情。当我想到现在许多学校都有一些心情忧郁、时时处于紧张的戒备状态或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2分学生时,不能不感到痛心。不能让一个学习不好,而且对知识态度冷淡的人从学校毕业出去。如果一个学校不去培养学生对知识、教育、科学、书本和文化的热爱,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