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作业

(一)知人论世

(1)诵读《登高》,录音频,课堂展示。

(2)查找杜甫生平经历及《登高》的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词

查阅《唐诗鉴赏辞典》关于本作品的赏析,疏通字词。

二、介绍诗词相关知识,解析作品

(一)基本知识

(1)关于古体和近体。古体:也称古风,形式自由,诗无定句,句无定字,不讲平仄对仗,用韵自由。近体:也称今体,格律诗,唐以后形成,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通常为八句,五言或七言,中间两联对仗,偶数句末尾押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排律以五言为主,一般超过八句。绝句通常为四句,五言或七言。声律要求和律诗一样。

(2)区别古体和近体的基本方法。第一,看朝代,唐以前的必定是古体,唐以后的基本是近体。第二,看句数,八句多为律诗,四句一般为绝句。第三,看字数,古体不限字数,近体为五言或七言。第四,看押韵。

(二)学生交流作业,教师点评

(1)杜甫生平。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2)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重阳节,杜甫时在夔州,这一年他五十六岁。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远方,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3)交流诵读作业,教师点评。

(4)疏通字词,解析《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秋风呼啸,天高地远,传来了猿凄厉的叫声。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在空中飞舞、飘落;眼前无边无际的长江浩浩荡荡,奔涌而来。长年客居他乡,面对秋景感慨万分,年迈老弱在重阳节独自登上高楼。人世坎坷,鬓边不知不觉又添了白发,想借酒浇愁,但早已戒了酒,刚端起酒杯又无可奈何地放下。

三、引发思考

思考:这首诗歌有多重“悲”,结合整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对这首诗歌“悲”的解读因版本而异,课堂不必纠结于“悲”到底有几层,而是要通过整首诗的阅读沉浸到作品内容中,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