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苏武——《苏武传》教学案例

千秋苏武——《苏武传》教学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王贝宁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班固的《苏武传》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贵品格。因出使匈奴而被扣留十九年,在苦寒之地坚守气节,归来时白发苍苍,这个形象千百年来屹立不倒,是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爱国,怎样爱国,怎样用实际行动爱国,苏武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课文《苏武传》节选了《汉书》的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苏武的身世以及出使的原因。第二部分记叙了匈奴内部发生叛乱,祸及汉使者,苏武欲自杀殉国。第三部分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面对各种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坚贞不屈。第四部分写苏武归国。

作者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记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因罪入狱,后其弟上书解释,汉明帝重新审视,对他的书稿大为赞赏,便召为兰台令史。班固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四年共230年的历史,体例上基本继承了《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

二、名家评述

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陈杰:“伸脚踏沙迹,开口吃汉天。见天不见雪,况辨雪与毡。环观不敢杀,谓是不死仙。汉庭方求不死该,方士取露和玉屑,何如老臣毡夹雪。”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统编教材选修中册第三单元,和《屈原列传》编为一个单元。同为爱国,屈原和苏武的表现大同小异,不妨比较两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异同,由此掌握塑造人物的手法,探究作者意图。

四、核心问题

(1)第二部分苏武拔刀自刺欲殉国和第三部分流放到北海无人处,又想方设法活下去是否矛盾?生死岂非儿戏,苏武是个忠君爱国之人,无论生死,目的都是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如何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人物举动及背后的意义,是课堂的难点之一。

(2)如何正确评价苏武。历史上汉天子刻薄寡恩,从李陵一案便可看出,苏武的兄长因“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弟弟因抓不到推驸马落河的凶手而服毒自尽,老母亲已去世,妻子改嫁,两个妹妹及孩子们生死不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的劝降应该是很有诱惑力的,但是苏武不为所动。这种忠诚是“愚忠”吗?我们到底应如何看待,也是课堂的一个难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并翻译全文。

(2)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及对比等手法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课前预习

(1)借助文言文字典,大致疏通课文。

(2)补充阅读材料。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三、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四、方法与手段

(1)教师翻译全文,针对一些重点语法现象进行课堂提问。

(2)分角色朗读,沉浸到人物故事中体会。

(3)辩论。组织学生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课堂讨论,可以以小型辩论会的方式进行。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课文最能表现苏武形象特征的段落在哪个部分?是如何塑造的?

生1:主要在第3、4、5三个段落,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塑造的。

师:请举例子分析。

生1:语言描写“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为人臣子……从我始矣”这些描写刻画了苏武威武不屈的形象特点。

生2:动作描写“引佩刀自刺”,表现苏武忠贞不渝。

师:这些是正面描写。有没有侧面描写?

生2:卫律审讯苏武时先恐吓“复举剑拟之”,见苏武不为所动又用富贵财富利诱,苏武还是不屈服。这是侧面烘托,也是对比手法。

·教学反思

史传类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事件的概括是避免不了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应试层面,否则很难体会当时的情境。文章并不是具体叙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作者的选材和组材是为了突出人物以及意图。卫律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气节的,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的威胁,不少人经不住而变节,而苏武的信念始终如磐石般坚定不移。这个部分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尽量还原当时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虽然诵读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是语文的基本技能,但是越到高年级,师生们对诵读的热情反而递减,这令人担忧。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足见诵读的重要性。经典作品不是“看”就能看出门道的,人物传记也不是靠翻译就能掌握方法体会人物情感的。没有诵读的过程,很容易忽略文章的细节。大声诵读,可以刺激大脑兴奋,加强记忆,培养语感。分角色诵读可以使角色深入人心,也有益于对角色的分析。教师若只是挖掘字词内涵,分析文章,则学生多半一知半解。私认为,没有亲自诵读,没有沉浸,就难以感受文章的意境、角色的内心以及作者的思想。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

师:根据补充材料,比较分析苏武对待卫律和李陵的不同态度

生1:对卫律不留情面,对李陵似乎还客气。

师:什么是“客气”?如何理解?

生1:没有像对待卫律那样痛斥一顿。

师:为什么对李陵没有那么绝情?

生1:卫律是小人,主动投降,背叛自己国家,卖主求荣。

生2:卫律对汉使者采取“双标”,对张胜是逼供,以武力威胁;对苏武虽然是恐吓,但是也用利益诱惑他,许诺他高官厚禄。

师:所以苏武对小人是痛斥一番。那么李陵是怎么劝降的?

生2:李陵是以曾经的同僚、朋友身份来劝的,至少是站在苏武的立场考虑的。而且李陵告诉苏武他家中老小的遭遇,也有同情成分。再说李陵也讲述了自己投降的经过,是不得已为之,对苏武现在的心情能感同身受。

师:苏武始终不肯投降,无论是卫律还是李陵劝降,哪怕他深知家人早就遭遇不测,依然没有动摇自己不降的决心。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的分析不能孤立看待,要从主要人物对待不同人的态度和立场分析,方能全面解读。同为降官,卫律的嘴脸更可耻,因而苏武对其威逼不惧,利诱不屑。从措辞中能看到苏武对卫律极度鄙视,“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这句话掷地有声;接着又从汉朝对待曾经的南越、宛王、朝鲜的手段反过来威吓卫律,这种气魄无人能及。趋利避害也算是人的本能,但是卫律一番言语不知廉耻,居然大力宣扬投降的种种好处,把为人臣子的底线抛诸脑后,丑陋至极。这样更反衬苏武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之所以补充了李陵劝降的材料,是为了能多角度地理解苏武的形象特征。面对寡廉鲜耻的卫律,苏武大义凛然,这是很多人能读懂的。可是人往往对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会拉不下脸,拒绝也就不彻底。但是这段材料中,我们能看到面对交情深厚、以情动之的李陵,虽然苏武同其“饮数日”,边喝酒边聊天,虽然态度委婉,但依然立场坚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李陵声泪俱下说起自己家族惨遭汉天子杀戮,他不降的决心也同苏武一般,只是人生苦短,在这北海无人处坚守汉王室交托的使命,又有谁知晓?如果说卫律的劝降是只要你投降就有荣华富贵,是出卖尊严和国格,那么李陵的劝降则是人生的价值有不同的舞台可以施展,是良禽择木而栖。只不过苏武的信仰终究没有被击穿,不降就是不降,难怪李陵感慨“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从情感上李陵是赞同苏武的不屈,只可惜他自己意志不坚定投降匈奴,这是他一直耿耿于怀的。苏武的不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他灵魂的卑微。

虽然是通过卫律和李陵的不同劝降进行比较,实则是对苏武形象的进一步解读。态度不同,语气措辞不同,但背后体现的民族大义、个人操守却始终未变。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两度自杀,后又想方设法活下来,这两个内容是否矛盾?

生1:不矛盾。之前是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匈奴要审讯汉使者,这是奇耻大辱,自杀是以死明志。

生1:后来被流放,苏武应该还是心存希望的,在等待汉朝派使者寻找他们。

生2:苏武也许自己也没有料到会一等十九年,所以就一直抱有回去的念想。

师:那么“杖汉节牧羊”怎么理解?

生2:坚守汉使者的使命。

师:所以被流放后,他仍然是汉朝使节,既然是国家使节,那么一举一动都代表国家。如果此时屈服了,以死来逃避活罪,对国家使命也是一种玷污。所以,无论他之前想自杀,还是后来的坚韧求生,都是出于维护汉朝的尊严,而将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

·教学反思

读文章要仔细,尤其是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内容,值得深究。比如《雷雨》中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前,对鲁妈倾诉他对侍萍的怀念,非常深情,但认出侍萍后一反常态,质问侍萍是不是要钱。这种人物态度的前后变化并非矛盾,周朴园怀念侍萍是真实的,因为蘩漪的桀骜不驯与侍萍的温柔顺从截然不同,周朴园更怀念侍萍;但就其本质而言,作为大资本家,他的嘴脸也是真实的,当他考虑到名誉地位时,便露出了资本家残忍的嘴脸。所以,这样的前后不一致,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

而本文主要是呈现情节的不一致,那么这种不一致是在什么情形下发生的?和人物有关吗?班固和司马迁不同,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当代史持批判态度,敢于揭露统治阶级本质,有“实录”美誉,这和他的个人遭际有关。班固以儒学作为主导思想,虽勇气及不上司马迁,但也有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和求是精神。苏武的忠君爱国、坚贞不渝也是儒学倡导的,班固重在表现其精神品质。苏武被流放前的欲自杀是证明清白,不辱没国家民族尊严;在北海无人处的艰难求生也是为了国家民族,将个人生死置之脑后,无论求死还是求生都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对矛盾情节的质疑、思考、探究,可使自己对作品人物的分析更深刻,也使自己的思维得到训练。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师:对苏武如何评价?

生1:敬佩他的骨气,但也觉得可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且汉天子对朝廷大臣们的手段实在残忍,很难理解为什么苏武还要坚守。

生2:这应该算是愚忠吧。

生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2: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忠孝是为人根本。

·教学反思

对苏武,大家给予了高度赞扬。只是在是否算“愚忠”上略有分歧。封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富贵不能淫。这是他们赖以立身的道德准则,铸就了读书人的骨气。自古以来直谏、死谏之人络绎不绝,而且都重视身后名,对流芳百世很在乎,这一点应该也算是坚守原则的动力之一。抵抗侵略,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是每个时代每一个人的责任、道义,也是本能。故而有学生认为“忠”就是“忠”,没有“愚”之说法。胡适曾说过“为个人争自由就是为国家争自由,争取个人的人格就是为社会争人格。真正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如果个人不维护国家荣誉,对民族的苦难袖手旁观,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苏武、文天祥、岳飞,才有林觉民、左联五烈士,才有后世更多的人前赴后继踏上民族英雄们的路。

评价人物,尤其是封建时期的人物,由于历史局限和阶级局限,我们对他们不能苛求。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唱反调,不是颠覆,这些都是反伦理的。批判性思维应该是深刻地思考,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有所补充,乃至提出新的见解。

推荐阅读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毕竟文史哲不分家,从国际学者的眼光来看中国历史,跳出我们自己的圈子会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