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一)知人论世

根据第一课时对杜甫及其作品创作背景的介绍深刻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抓景物,概括意境特点

学生活动:在反复诵读中找到主要景物,并分析其特征,总结如下。

(三)由景入情,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古诗词的赏析,绝不是简单回答写了什么,表达什么。需要我们发挥合理的想象,对作者描绘的画面“情景再现”。所以,要求学生交流时,应该尽量“描写”画面,再现诗歌呈现出的意境特征,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

作品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却能看见其“急”,化无形为有形,结合颔联的“无边落木”来看,此风甚急。秋日天空高阔辽远,从远处传来的猿的哀鸣则更显衰颓,“哀”是人的主观感受,却以“猿哀”来表现,曲折委婉。人的忧愁苦闷无处排遣,看着眼前的鸟儿低回盘旋,久久不落,有种苏轼般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之意味。再加上背景的“清”“白”都是冷色调,冷淡而惨白。在一片萧瑟肃杀、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作品让人陷入作者所营造的忧伤情境里不能自拔,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先由仰视角度,写苍茫无边际的天空下萧萧而下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零的声音,似乎眼前不仅能看见,也能听见树叶纷纷而下的情景,也预示着一年将尽。古诗文中有“伤春悲秋”一说,而悲秋的“悲”也是人的主观感受,既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也是对自己大好年华逝去的感慨。作者看着飘落的树叶,想起自身仕途不顺,背井离乡,顿生凄凉之感。这里的“无边”指无穷无尽,描写整个空间弥漫着凋零的落叶。接着从俯视角度描写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孔子曾感叹“逝者如斯夫”,“水”这一意象多表现时光流逝,也暗示人生苦短。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以抒情为主。“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是万里迢迢,远离家乡和亲人,“作客”非杜甫本意,是时局所迫的无奈之举。多事之秋又逢气候之秋,怎一个“悲”字了得。“百年多病独登台”,他拖着老迈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中的“艰难”,是个人仕途艰难,人生艰难,也是国家命运“艰难”。家国天下,国家沦陷,个人何以安生?“艰难苦恨”四字连用,把内心的痛苦、痛恨、苦闷、郁闷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繁”说明不止一次,而是多次、经常对镜看到自己鬓角泛起霜花,极写人的衰老速度之快。“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句极尽笔墨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郁闷无比。备受困苦潦倒之苦,欲借酒消愁,可是杜甫早已因病戒酒,连浇愁之路都行不通,因而悲愁更难排遣。

(四)重点赏析颈联,解读“悲”的多重性

一层:由秋季引发,感时伤事。

二层:远离家乡和亲人,又逢重阳节

三层:这样的远离不是头一回,而是“常作客”。

四层:在清冷萧索的秋季与亲人天各一方。

五层:年老体弱,疾病缠身。

六层:“百年”,即长年疾病。

七层:重阳节本是举家登高望远,现如今“独自”一人。

八层:个人身世的艰难,生活的艰难,国事艰难。

九层:所有苦闷不能借酒浇愁。

凡此种种,悲不胜悲。《登高》是一首无奈至极的咏叹。其中包含了壮志难酬,国事难为,韶华易逝,背井离乡的复杂情感。

全诗以“风急”起句,抓住了夔州峡口高秋之际的自然气象,更直接衬托出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主观情景。整首诗对仗工整,韵律顿挫,审美意境开阔,增加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二、写短评

根据短评写作的要求,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角度不妨“小”一点,聚焦一个方面,景物、情感、手法等都可以。有叙有议,叙述简洁精当,为议论服务,议论有理有据,紧扣叙述展开。

(1)根据学生对《登高》中九层“悲”的赏析,要求其当场写一段短评并交流,教师点评。

(2)作业:借助工具书,学习李清照《声声慢》,任选一个角度写短评。

说明:①《声声慢》为自读课文,教师可以先对有关文化常识、作者李清照及其作品创作背景进行介绍,然后从学生作业中选出优秀作业在课堂交流点评,最后归纳总结。②《声声慢》短评的角度有叠词运用、意象等。因为是自读课文,所以教师不一定要用两课时讲读。可借鉴《登高》,将短评方法移用到《声声慢》,有的放矢,让学生自行赏析,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