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上节课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都为李白笔下那虚幻奇异的世界而叹服。其实每个人都会做梦,“如果你连梦都没有了,那你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诗词中常常出现梦境。

试回忆与梦有关的诗句,如: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诗人写梦,是否仅仅为了增添梦幻色彩?

梦境因人而异,俗话说“梦是现实曲折的反映”,以上几句反映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同时在与现实强烈的对比下,表露出忧伤、无奈、矛盾、悲愤之情。这样的梦,显得真切、发人深省。

二、深入理解

(1)齐读本诗,注意诗歌节奏的起伏变化,仔细体会本诗整个虚幻的梦游过程,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从以上对梦境的分析,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李白用梦游形式,创造了一个神仙世界,把这种“虚幻”发挥到了极致,创设了一个虚幻与现实相交融的艺术情境。

(2)为了更好地体会这种虚幻背后的现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部分段落。

(3)思考课后练习二(以诗解诗)辨析诗句,比较两首诗思想感情的异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首诗显示诗人对现实不同的生活态度。陶渊明注重日常“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与现实的“心远地偏”,展现自己对人生质朴的理解。而李白用瑰丽的想象,造就了一个奇幻的仙境,其目的是在“虚”与“实”中游走,导致虚境与现实造成强烈的对比与落差,以此为最后一吐胸中之块垒蓄足气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尽管李白是陶渊明的拥趸,把“狂歌五柳前”作为追求。然而从诗篇上看,在艺术风格、思想感情、人生哲学等方面两者存在较大差异。

(4)背景讨论(以时代解诗)。

第一,结合本诗的时代背景,想一想李白笔下的这个神仙世界是完全虚构的,还是带有现实的影子?

根据教科书的注释,本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即李白被赐金放还的第二年,对于长安的印象,李白多少还是有些留恋的。有研究表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神仙世界其实有着很浓重的长安宫廷生活的影子,你是否同意?

第二,从李白对“梦境”的独特表现,结合前人评价,你是否能感受到“盛唐气象”?

清代诗人贺贻孙曾言:“盛唐人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看盛唐诗,当从其气格浑老、神韵生动处赏之,字句之奇,特其余耳。”

三、拓展

通过课堂交流,我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之前所有对“梦境”的解读,都在让我们逐渐走进李白这样一位独特的诗人,感受他的那份不羁和傲骨,也走进他所生活的时代。

不仅诗歌中有梦境,其他文学体裁如小说等也有。《促织》中成子“魂化促织”,就是“天子偶用一物”而造成的悲剧。蒲松龄借“梦”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对当时统治阶级层层压榨百姓提出强烈控诉。无独有偶,这种虚实结合的笔法在诸如《红楼梦》《变形记》等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解释不了一个世界,那就创造一个世界吧。”其实,许多文艺作品就是用亦真亦幻的梦境来创造一个世界,要么逃避人生,要么呼唤自我,要么批判现实。

四、教学反思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传统课文,每位教师对该诗的理解、教法,都有独特的见解。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在第一课时作了初步、感性的理解基础上,提供一些读诗方法,试图让学生在沉浸文本的同时,感受到读诗有法可循。这样的思考也是秉承“发掘文本价值,提升课堂思索”的宗旨。

另外,有不少课文是用曲折、虚笔的方式呈现的,对高一学生来讲,有时理解起来确有难度。此处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通过虚幻梦境,去看诗人实实在在的感情、志向、人格、处境及时代等。而这种由虚入实的写法,对同类文本的阅读具有借鉴作用,如《促织》《变形记》等,都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深刻领会荒诞背后的现实。

在课堂设计上,首先“入得其中”,即在大家查阅李白生平资料的基础上再读文本,理解梦境所起的作用;其次,“出乎其外”,即在对诗歌有了进一步解读后,再来看李白、看时代,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当然,对高一学生来说,学习诗词还是主要以感悟为主,我们所做的所有的课堂实践和探索,都是为学生今后形成独具个性的鉴赏做准备。所以课上所提到的“以人解诗”“以诗解诗”“以时代解诗”“以评论解诗”只是在学生的感悟基础上加以概括,并非强调概念。只是给学生一点抓手,一点方向,让他们知道如何筛选信息。同时,也为以后阅读杜甫及白居易的诗歌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