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心绣口,白骨梳妆——杜牧《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张婧婧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朗读与仿写,体会本文铺陈的语言特点;读写结合,走进文本,感受中国古典诗文的精致,领悟母语的优雅和表现力。
(2)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启发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历史遗迹。
(3)掌握本文的基本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铺陈的语言特点,梳理文章结构。
(2)走进文本,搭建阶梯,引导学生品味和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二)提问
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引起了无数人对这两个古老王朝的无限回忆和遐想。唐代的杜牧想起的是阿房宫,那么对于秦王朝,同学们会想起哪些人和事呢?如:
长城和孟姜女——长城的伟大,以及巨大代价,秦的苛政;
秦始皇陵兵马俑——其庞大与精美,震惊世界。财宝无数,令人遐想。
学完本文,也许同学们也能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长城和秦始皇陵,也能用杜牧一般的锦心绣口来描摹它们,并能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二、梳理结构,明确主旨
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借助注释通读了全文。你觉得本文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二自然段是对阿房宫建筑之奇的极尽描摹;三、四自然段是诗人杜牧的思考。结构清晰,第一部分的描摹为第二部分的议论服务,展现秦王朝的穷奢极欲,然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作者的观点:借古讽今,即借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劝诫统治者要吸取教训。
理清了本文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思路来领略这篇不同凡响的千古一赋,领略它极富文采的魅力。
三、走进文本,深刻领悟
顺着梳理清楚的结构,逐段抓住重点句。教师搭建阶梯,引导学生品味和仿写,走进文本,领略它的魅力。
(一)第一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阿房宫极尽描摹,展现它的庞大和奢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本段中的一至两句换上秦始皇陵或者长城的主题来仿写。可以采用这样的流程:先说说看你选的这句好在哪里?然后给大家读读你的仿写。
1.仿写资料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史记》
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2.抓手句及仿写
本段中有一些较有特色的句子,教师应抓住这些核心的句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边仿写,边朗读,充分体会古典诗文的魅力。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1)仿写指导
本文的开篇之句。“六王毕,四海一。”这是何等的精练,将秦三代君主的上下齐心,励精图治,金戈铁马一句囊括。四海平定之后,统治者却用自己的权力,大起宫室。四川向来以多山著称,境内层峦叠嶂,阿房宫建成时,居然连蜀山上的树木都被砍伐殆尽。以高度的概括和夸张的笔法,引出本文的话题,并为后文写秦的穷奢极欲定下基调。
赋又名四六文,顾名思义,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开篇这句两两对偶,既高度概括,又因夸张的笔法而极具气势,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经典名句,充分展示了汉语的精致和非凡的表现力。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长城或者秦始皇陵的了解,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这一句,体会这种高度精致的表达。
2)仿写展示(板书)
六王毕,四海一。男丁尽,长城成。
六王毕,四海一。长城未成,哭死孟姜。
六王毕,四海一。骊山穿,皇陵成。
六王毕,四海一。穿三泉,皇陵成。
六王毕,四海一。举国涂炭,陵中长明。
六王毕,四海一。皇陵既成,南海鲛泣。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仿写指导
从结构上看,文中这句具备了文赋“整散结合”的特色,大大拓展了赋的表达内容,颇有驱赶万卷入文的气势。读起来有强烈的节奏感,使文章富于变化,请同学们散读课文体会。
从形式上看,前三个小分句两两对偶,工巧精致,任何一句单独来看,都是对得极为熨帖的对联,显得锦心绣口。用韵文的方式来表情达意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极具特色,显得儒雅而精致,散发出一个古老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从内容上看,这一句继续发挥了夸张之能事,将阿房宫建筑的奢华精美一步步铺叙开来,非常有气势,给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从中心来看,这样努力地展现其奢华,也正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堪称文质兼备。
本句的仿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不要求写满完整一句,可以作一联或作一句。结合老师提供的材料,加上自己的思考,酝酿成句。
2)仿写展示(板书)
初穿骊山,复徙百万。
凿穿三泉,终达地幔。
奇器琳琅,满目珍怪。
精钢为矢,水银做江。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巍巍乎,煌煌乎,人鱼膏烛,燃不知其几千万代。
(二)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顺应作者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的思路,写完“大起宫室”之后,开始写秦始皇的“广声色”,描述阿房宫中的声色犬马。从这个思路也不难看出,杜牧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他讽劝唐王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我们继续走近这一段的描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中意的句子,继续来仿写。
1.仿写资料
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史记》
2.抓手句及仿写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1)仿写指导
作者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摹出秦始皇姬妾的人数众多。美人姿态千千万万,宫中生活亦各有特色。作者不选封后大典,不选佳节赏玩,不写丽人水畔,却特别挑选宫人梳妆这一独特的场景来写,写得非常有生活气息,画面感十足。梳妆乃是宫人日日重复的平常之事,因而即使是极尽夸张,也让人觉得有趣而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是一处匠心独运的细节描写。窥一斑见全豹,帝王的声色犬马自然可见可想,这就是好的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了。对于本句的仿写,同学们也可以写一联,或写一句。
2)仿写展示(板书)
阿房宫里,朝歌夜弦。始皇陵中,白骨梳妆。
一肌一容,归尘归土。绿云不再,何必梳鬟。
缦立远视,骨不胜衣。不得幸者,如何以三十六年计。
自古红颜变白骨,怎见白骨生红颜。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1)仿写指导
在上文洋洋洒洒的铺叙结束之后,有力收束,这两句在这里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文章在这里又一次展示了行文的节奏感,使得铺叙不显冗长,华丽而不绵软。真可谓字字珠玑,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寡。同学们在仿写的时候,也很有必要学习这种对于铺叙的有力收束。能放能收,才能舒展自如,享受为文的乐趣。
2)仿写展示(板书)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这两句已经精炼成为成语,后人很难模仿,但是我们可以学会运用这些成语来增添自己文章的文采和内涵。成语言简意赅、生动贴切,使用得当,往往能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运用成语,往往也能起到收束上文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热身,同学们已经渐入佳境,充分地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对于什么是字字珠玑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
(三)第三自然段
在描绘了阿房宫中的声色犬马之后,作者似乎也被自己笔下的这种奢华所打动,所感所想,喷薄而出。第三自然段,对于帝王的骄奢淫逸,批评之意,不在话下。全段由描述转为抒情和议论。
1.仿写资料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在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到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圆明园——百度百科)
2.抓手句及仿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1)仿写指导
本文以不容辩驳的口气,把六个比喻句用排比的方式串联在一起,每一联中又各是一组鲜明对比,将帝王放在与天下黎民针锋相对的位置。在排比上气势压倒一切,在对比上批判鲜明,在比喻上生动形象,将这三种修辞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同学们可以学用这种方式,增添文章文采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一举两得。对于本句的仿写,同学们也请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写一联,联句成章。
2)仿写展示(板书)
使陵中白骨,多于黎民之糟糠。
鱼膏之烛,多于宗祠之香烛。
精钢之矢,多于四方之猛士。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仿写指导
这也是一句收束有力的句子,将这个豪华宫殿的结局和盘托出,对于秦王朝的嘲讽之意也昭然若揭。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圆明园的被焚,既是对清王朝的嘲讽,也是插在国人心中的尖刀。
2)仿写展示
列强叫,海疆举。万园之园,可怜焦土。
(四)第四自然段
历史会不断地重演,也总是被不停地重演。唐代的杜牧看到六国的奢华在统一后的秦王朝重演,秦王朝的“大起宫室,广声色”在本朝本代又被上演了,一种历史的感慨自然油然而生,对于历史的思考也就酝酿成熟而述诸笔端,字字切中肯綮。
1.仿写资料
黄巢造反的时候,部队没粮食了就吃人。但他偏说那不是人,是两脚羊,这样吃起来就心安理得了。——唐末黄巢起义
2.抓手句及仿写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仿写指导
作者挑选了六国和秦国这样一对既对立更迭,又殊途同归的对象,很好地揭示了要善待人民的道理。
2)仿写展示(板书)
使唐爱其人,则足以拒巢;使巢复爱影从之人,则千秋功业万世功勋,亦指日可待也。
学到这里,同学们通过仿写,既体会到了本文作为文赋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文的精致,领悟了母语的华美优雅和惊人的表现力,同时又展现了自己的文采,还表达了对于中华民族诸多历史遗迹的人文思考。
四、作业布置
根据课堂所得,仿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