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从学习诗歌的体会来说,你认为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可以从字面、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来正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教师补充并明确“知人论世”的读诗方式。
1.知其人
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
2.论其世
(1)联系作品,考察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明确作品所描写的人情世态是否具有时代特征;
(2)思考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有怎样的联系;
(3)思考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跟当时的文学潮流有什么渊源。
3.以评论解诗
从古人杜甫与今人余光中的评论中认识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如:嗜酒、侠气、诗仙、盛唐之音、豪放、浪漫主义、生平经历(遭受的两次政治挫折)、代表作品等。这位集诗仙、文人、酒徒、道士、侠客为一身的大诗人,用他自己的四句诗可以高度概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二、初读课文
教师读全诗,学生根据注解进行理解,并思考本诗与以前所读过的李白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独特之处?(提示:全诗用想象、夸张手法来构筑一个梦境。点拨学生这是“虚笔”,为下节课作铺垫)
·补充信息
“虚”与“实”:“虚”原指绘画艺术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给人以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原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实情等。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题解。
(1)“梦游”:借梦境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题材、想象、虚境)
(2)“留别”: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在此地的朋友,与“送别”不同。(题材)
(3)“吟”:一种古诗体名称,形式为“歌行体”,如《秦中吟》等。(体裁)
三、再读课文
1.试给整个梦游过程划分层次
(1)现实天姥(游前):神奇、雄峻。
(2)梦游幻境(游中):①梦到剡溪:心喜兴浓;②登山途中:见奇闻异;③山顶所见:白天,景象万千,夜晚,惊心动魄,洞外,雷轰电击,洞内,壮丽奇特;④醒来:冷冷清清。
(3)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2.初步理解本诗主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不满黑暗现实、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