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离合与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庞春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人借意象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鉴赏等方法,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本文的情感美、理趣美,培养诗词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体会词人借意象抒情的艺术手法;②通过朗读、讨论、鉴赏等方法,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难点:感受本词的情感美、理趣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喜欢用月亮来抒发情怀、寄托情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在《人民日报》40首最受喜爱的诗词评选活动中,拔得头筹,排名第一,绝非浪得虚名。那么这首词的魅力何在?它为何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呢?
二、诵读感知
请两位同学朗读此词,其他同学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来点评。要求:①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②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③有情有味地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三、品赏探究
(一)情感美
主问题: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学生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作者与弟弟不能团圆?②作者是怎样通过“月”表达了丰富的情感的?
1.生生交流
当时朝中新党执政,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均受排挤,苏辙在齐州任职,苏轼在杭州任职。两年前,苏轼舍弃湖山秀美的杭州,自请调任密州,就是为了与在齐州的弟弟离得近些。
他们兄弟情深,政见一致,极为相得。苏轼曾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共结来生未了因”。父母俱逝,家山万里,爱妻早卒,儿女幼小,他在人世间的知心者惟有弟弟一人,正所谓“四海一子由”。
到密州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困于职守的兄弟俩,仍是虽近犹远。值此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苏轼倍思爱弟,把酒问天,望月怀人,写下这篇千古传诵的词作。
2.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比天上宫阙和人间生活。传说天上一夕,世上百年,所以虽知人间日月,却不晓得天上是什么日子。这是以时间的差异表现天上与人间的矛盾。
赏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意为自己本想像神仙一样乘风回到天上,可是又怕经受不了月宫的寒冷。这三句以对温度的感觉,写人的心理倾向,既逸兴遄飞,又有所顾虑,不无担忧。
赏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虚幻的天上与真实的人间进行对比之后,词人否定天上,选择人间。苏轼通过想象,流露出“宇宙意识”,但最终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俗世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
3.教师总结
上阕从问月到赏月,由向往月宫到月下起舞,表达了词人的清高襟怀、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从赏月到问月,由人之悲欢离合到月之阴晴圆缺,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把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化作美好的祝愿,又表达出词人开朗乐观、豁达豪放的情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的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矛盾心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下几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作者的心事浩茫,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理趣美
教师:请鉴赏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含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千古名句。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这句与上阕的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教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是对离合圆缺矛盾的思考和感叹。苏轼深知人生是无法绝对圆满的,正如月亮“一夕成环,夕夕都成玦”,这是一个自古及今,世代皆然,谁也无法解决、无法避免的永恒困惑和遗憾。既然如此,那就祝愿彼此健康平安,远隔千里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吧!这也是一种欣慰。用“但愿”领起,情意更为深厚,所以,牵挂,也是一种美。由此,更见其旷达的心态。
纵观全词,词人把政治上“入世”“出世”的矛盾与情感上“离合”“圆缺”的矛盾,化解于既热爱人生又善处人生的执着、旷达与睿智之中,挥写出“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的千古名篇,体现了理趣美。
所谓理趣美,就是运用风趣的手法进行说理,使读者在领悟道理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真切而生动的艺术美。把理和趣有机统一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能够感发读者的审美趣味,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形象说理”。
教师:请同学们分小组鉴赏有理趣美的诗词。
小组一: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用荷花衬托菊花,表现菊花傲霜的坚毅品格。诗人借此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春夜》“春宵一夜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千古传诵的名句,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暂和宝贵。
小组二: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青》“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表达了人生无常、安危难料的深切感叹,言外有珍惜人生之含义。
王之涣的《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联寓深刻的哲理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小组三: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蕴含的哲理是,一切新生、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小组四:
杜甫《秋野》:“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深,鱼儿自然感到快乐;林茂,鸟儿愿意回来安栖。从中体会到环境影响的重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坐着看那些垂钓之人,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教师总结:诗歌贵有理趣美,是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的重要特色,在作者,要把诗的立意与艺术形式和谐完美地统一,在读者,要做到在欣赏诗的艺术美的同时,敏锐而深刻地领悟诗中所寓含的道理。只有这两方面有机地统一,才能将诗歌的理趣美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词上半阕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半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首词之所以如此著名,是因为在苏轼的这首诗词里,不但意境超然,且气势磅礴,更加值得赏析的是它所饱含的深刻感情与哲理同在。
四、延伸拓展
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并给出理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贬谪黄州时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远贬岭南时作《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谪贬黄州时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