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题: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可理解为语气词“喽”;“兮”,古代诗词赋中的助词,相当于“啊”“呀”。“来兮”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连用,体现出诗人对“归”的迫切与向往。

文体:辞。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滥觞于骚,故称“楚辞体”或“骚体”。本文在内容上注重抒情,富有浓郁凝重的浪漫气息,是一首辞体抒情诗。

二、朗读

(1)跟读:听录音,注意语顿的特点。其中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2)齐读: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例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三、梳理

1.“归”去哪儿?

(1)迁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2)明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桃花源的美,是朴素祥和的美,是缤纷绚丽的美,是自然本真的美。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也是诗人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怎可忍受,自然将披星戴月,归去家园。

2.为何“归”?

(1)引申。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作者追忆天性淡雅的少年心性,没有什么尘俗的爱好,只是质性自然,喜爱丘山罢了。“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文字间所描述的“拙”,不过是为了守住心中最质朴的善良。而这份急迫的“归”情也只能在田园中实现,归根结底,还在于质性的隽永,崇尚自然适意。

3.“归”程何如?

明确叙事线索:归途—抵家—家中—园中。

(1)家园:雅。“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松树傲然不群,菊花素雅淡泊,而雅致家园的背后是品行高洁心性的彰显。

(2)家园: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容膝”指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但作者以己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于世的情志,感悟容膝之处尽管贫困却更易使人心安。

(3)家园:和。“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家迎面而来的是欢喜的家僮和幼儿,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在家园里和亲戚朋友一同谈心,一同弹琴读书,一片祥和愉快的家园之景,是难得享受的悠闲自在。

(4)家园:逸。“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家之后,不再为官场烦忧。家园与世俗远离,心里也自然澄澈透明。

(5)家园:乐。“乐夫天命复奚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安命是作者释然解脱的内心写照,作者在文末抒发己志。其实,踏上归途的伊始,陶渊明就如羁鸟终出牢笼,忙不迭地向路人问询前方的道路,只恨天亮得太晚了。而中国人的家园里,“鸡犬”是田园生活热闹欢乐的写照。池鱼终入江湖,催生出他“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慨,这就像一种自我疗愈,陶渊明终于重获了他心向往之的自由。尽管“心为形役”,但他甘之如饴。

4.小结

“辞”以“归去来兮”为题,继而喟叹唱咏唤起全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从抒写归田的决心,到表达归田时的愉快心境,再到归田后的乐趣描写,以充沛饱满的笔势表达了作者归田之志的坚决。本文言辞浅切、畅达,韵脚自然、有序,使旷逸之情沛然显露。

四、小组任务

小组合作进行,每组在课堂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可交流讨论,分享整理。

表2 《归去来兮辞》文言整理清单

五、作业

(1)完善文言整理清单。

(2)预习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概括陶渊明选择归去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