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着一字,境界全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陆游《诉衷情》对比阅读

妙着一字,境界全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陆游《诉衷情》对比阅读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张隽

教学目标

(1)交流宋词的自学感受,提升诵读能力。

(2)运用诵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宋词蕴含的炼字之美和情感之美。

(3)在理解作者爱国情怀的基础上,思考理想追求与坎坷的矛盾,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附一教材分析

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苏轼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大大开拓了词的意境,通过词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与理想。《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一首里程碑式的作品,词中有很多字词值得玩味。比如“狂”“卷”“倾城”“微霜”“射天狼”等词语将作者的身世感慨与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交织在一起,韵调铿锵,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宏大。陆游《诉衷情》从追忆往昔金戈铁马到迟暮感叹,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语言凝练晓畅,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尤其词中“梦断”“尘暗”“鬓先秋”“泪空流”等苍凉有力,表达了梦想与现实的差异,将一位饱含惆怅、沉郁孤愤的爱国志士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两首词在表达方式、情感主题、艺术特色上有相似之处,将两首词对比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附二设计理念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与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尊重和歌颂母语的诗性品质,立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本,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其精神成长。推崇“积极语用”,重视在传统的听说读写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由知识课堂转向思想课堂。

▶附三 方案解说

(1)关注学情,降低难度。初一年级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宋词学习,但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沪教版教材初二上《诉衷情》都是他们还没有学到的篇目,一节课同时讲解两篇文章容易形成浮光掠影的“浅阅读”,所以鼓励学生先通过课外材料进行自读,将学习炼字艺术的目标转换成交流宋词的自学感受。

(2)课型创新,学生本位。从普通的鉴赏诗词艺术的学习课堂转换成包含四个环节的竞赛活动,彰显学生本位理念,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快乐学词。

(3)文本挖掘,拓宽思维。核心素养是学生不断学习后慢慢形成的价值观念以及正确的思维品质,通过“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外延,运用批判的眼光全面看待文本的艺术特征,带领学生透过表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认识更真实的作家及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流两首词的炼字之美,提升诵读能力。

难点:领会炼字手法的妙处,领会词中展示的两种人生观。

▶附一 教学方法

教法:主问题法、点拨法、板块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附二 教学准备

(1)复习宋词相关知识。

(2)查阅并概述两位作者的生平。(从作品篇目、人物评价、重大事件概述等方面入手)

(3)独立梳理词中的重点字词,初步了解大意。

(4)对比两首词的异同点,用彩笔绘制思维导图。

(5)两人合作,对每首词提1~2个问题,并记录下来。

设计说明

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鉴赏能力,关注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本环节作为导学案,让学生从两位作家的生平出发,通过分析和评估作家的人生经历、气质个性,从而形成对作品艺术风格的初步鉴赏。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条分缕析地归纳两首作品的异同点,对分析结果进行思维加工,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营造氛围

教师配乐导入

在北宋中期,有一位文化伟人,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精神和文学的最高成就,他就是苏轼。陆游生活在南宋中期,是整个宋代作品流传最多的诗人。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陆游《病起》说“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两首诗写出了两位大家波澜起伏的人生际遇和无限心酸。那么,在他们的作品里又呈现了怎样的精神气象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诉衷情》去感知作品里的文字之美和情感之美。

设计说明

提纲挈领地点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运用代表性的诗句展示诗人人生际遇和作品内涵之间的关联,触发学生思维的起点。

二、教学准备,解疑答惑

(1)教师宣布本节课分四个环节,以比赛方式进行,并介绍参赛队伍和评委。

(2)公布在第一环节中获奖的小队,并展示学生用彩笔绘制的思维导图,简单总结学生课前自主质疑的问题。

设计说明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和合作质疑进行自学。优秀的思考者会从问题入手,延展问题的层次性。通过自主思维,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在自己的认知领域里设置独有的逻辑系统,便于后期和别人思维特质的交汇。

三、对比鉴赏,品评词境

(一)品析与鉴赏

1.品析

(1)教师出示话题:“在这首词中,我认为用得最妙的字词有……原因是……”

(2)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找出两首词中自己认为最妙的一个字,并讲述妙在何处?(教师点拨)

设计说明

紧扣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用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余党绪老师认为“鉴赏是一种重直觉、穿透形式,知内涵的手法,强调整体的感受”。学生先通过分析对文本做出评价,在大脑里形成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对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控制和调整,联结成丰富的情感体验,由单一的情感倾向汇聚成多元丰富的体验,在交流中形成对同伴观点的认同。三个机制不停地互相作用,形成动态的相互关系。

2.拓展

教师补充知识卡片“炼字趣话”(测试学生对诗词中炼字手法的品鉴能力,也作欣赏之用)。古人写诗作词,字斟句酌,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这就是炼字。例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设计说明

思维品质的本源在于基础元素的丰富性。如果只在一个平面不停地机械重复,没有更多新鲜的相关概念的诱导,思维再创造功能会减弱,后续的深加工过程就会停滞。所以,要形成丰富的思维构架,分类和整合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围绕一个核心要素,让思维呈射线扇面式展开,从一级到多级,形成阶梯式思维模型。所以,要以大量相似概念的枚举,拓宽学生思维的视域。

3.延伸

收束学生的品析。第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第二,你认为陆游可怜吗?从妙字到绘境,从绘境到抒情,从抒情到知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设计说明

批判思维反对惰性与惯性,所以学生思维的深度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如何利用问题的梯度,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对文本和课程生成的问题进行解析,形成自己对文本及作者独到的见解非常重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作为宋词中里程碑式的作品,表现了苏轼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发问是否能读出苏轼淡然的不甘和自嘲呢?《诉衷情》中陆游就仅仅是那只“折断羽翼的雄鹰”吗?仅仅只有“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苦痛吗?未必,也有老骥伏枥的豪情和浪漫。作者的情感是多元的。

(二)经典诵读

教师提问:两首词都体现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不一样在哪里呢?让我们在朗读中去感知吧。

朗读指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教师提示:该词是东坡的得意之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注意重读的字词、拖音、语速和包含的情感。其中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慢,声音要洪亮,读出出猎的浩大声势;下阕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显出气势的豪迈。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配乐范读:注意重读字词、拖音、语速以及包含的情感。上阕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读出作者的自信;下阕抒发悲情,朗读声调要低沉,气势豪迈但又因逃离不了的命运而不胜悲苦。

深情演读(最好能背诵):反复诵读名家作品,模仿典范语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四、智慧碰撞,悟词理

风采演讲。即兴演讲主题:从东坡和陆游谈如何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在古诗词教学中,推崇积极语用观,重视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的思维训练,将知识课堂转向思想课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尊重和欣赏学生基于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的理性评论力。对于苏东坡和陆游两位大家,他们的个性特质与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学生思维的落脚点。如何看待两位文化伟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文本的美育目标之一。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是一种符号,值得学生穿越时空,通过文本去感知、体验和思考。

五、学法迁移,作业布置

(1)基础作业:赏析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陆游《钗头凤》,关注炼字手法。写鉴赏报告,字数不限。

(2)拓展作业: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的突围》,做400字摘抄。

(3)探究作业:“走近文化伟人苏东坡”&“那些关于陆游的诗词”小组合作探究,二选一,准备课堂汇报。

(4)实践作业:自己配乐,朗诵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和陆游的其他词,上交音频文件,自愿参与班级评选。

设计说明

尊重学生差异,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加阅读积累,激发学习热情。第三项探究作业是本节课思维练习的延伸。从《江城子·密州出猎》《诉衷情》到文化伟人的论坛,从单一作品过渡到系列作品的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宋词的鉴赏方法和路径,从而激发他们对宋词的探究热情。

▶附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诉衷情》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