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导图提升议论文写作力的研究——审题立意能力的提升
议论文教学的弊端由来已久:模式化、碎片化……其无序性、低效性也历来为人所诟病。如何改进?我和众多的一线语文教师一样,也做过诸多尝试,专家也屡屡支招,但实际收效不佳。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两点:一是长期以来忽略了议论文写作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匮乏;二是一直没有寻得有效的能帮助指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的方法和工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今天研究材料作文,明天研究话题作文,高考风向一变,又转而研究材料作文,或想出个所谓新材料作文;或谈审题立意重要,或谈素材积累关键,或谈谋篇布局方法,虽言之凿凿,却依然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之困。
上面所谈诸般努力,我都曾亲自实践,也都多少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直到我接触到英国人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丛书”,在深入阅读并思考后,忽有豁然开朗之感,遂尝试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从审题立意到素材积累,从思维开拓到思路布局,从日常作文到考场构思,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点,并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课程目标”的第5点更指出“发展逻辑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故而,我认为基于“教—学—考”三者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的原则,有效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和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议论文写作力。
一、议论文写作中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而议论文写作,就是通过议论的语言、严谨的构思,表达自己经过深入思考后对事物、世界独到认识和理解的写作过程。理性的判断、严谨的逻辑、强有力的说服力是衡量议论文的重要标准。诚如夏丐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在《国文百八课》中所言“议论文能使敌论者信服,体现其说理的透彻,让读者感受到论证的力量”,这是议论文写作中不变的法则。在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6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所明确指出的“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提出的明确要求。
这是语文教学、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因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需要我们审视和思考的现象和问题又是千变万化的。表现在议论文写作中,就需要作者在开始写作之前,对材料和题目进行细致、充分的审视;确定思考的方向,明确思考的核心概念方可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立意作文。这就是体现写作者思维品质的第一个环节——审题立意。变化的世界,变化的题目需要作者有充分的审题立意能力。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准确审题是思考和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思维品质上拉开差距的第一步。上海高考试卷作文评分标准每一类的差距首先表现在审题上——一类卷“能准确理解材料”,二类卷“理解材料基本准确”,三类卷“尚能理解材料”,四类卷“偏离材料”。虽用语简单,但其义明确。然而在每年上海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当年《上海市高考作文评析》“前言”中又一再强调“作文材料语言通俗,表述清晰,易于理解”“降低了审题难度”……那又是否说明,审题要求降低意味着审题不那么重要?审题能力的欠缺对写作的影响不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海明威在他提出的著名的“冰山理论”中表示:“小说创作犹如海上壮阔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水下的八分之七需要读者去补充想象。”我认为,在议论文写作中材料给出的部分作为思维起点的材料就相当于这“八分之一”,需要作者由此出发去拓展和深入的写作空间则相当于那水下的“八分之七”。两者存在的关系使它们共同构筑起一座“壮阔的冰山”。对作为八分之一的材料的准确研读、分析和理解是写作的起点,也是深入思考、探究发现的宝藏,八分之七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深入和补充。两者都对作者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者更多要求思维的细致和准确,缜密和严谨,后者更多要求思维的发散和集中,深入和独到。
因而充分借助“思维导图”这种有效的可视化的思维训练工具,提供支架,可以指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进而提升自己的议论文写作力,把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和存在于自己大脑思考中的八分之七充分结合,也构筑起自己的“壮阔冰山”。
二、以思维导图清晰审题作为写作题目的“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东尼·博赞提出的“思维导图”是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机理——想象和联想所创。“思维导图”就是“运用图像和网络般的联想”的一种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发散性和逻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它将我们并未察觉和理顺的思维通过线条、图像、色彩使其清晰化、条理化并展开“网络般”的联想,从而在一个目的或行为上获得充分的拓展和创造空间,使人脑的思维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充分发散展开和有效整合。
如前文所说,议论文主要的特点也是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展开有效的理性思考,以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来说服读者。在这一点上两者的共性为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充分依据,也是我想以此为工具和方法来打破高中议论文写作和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力的重要原因。
审题不设置障碍,却在议论文写作中屡屡成为学生的短板,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教会学生审什么,如何审,审题如何真正使自己思维的触角充分展开。而在审题中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发现思考的空间。
以一道作文题为例:城市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却让不少人感到孤独。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作文材料一目了然,但为了正确理解题目,我们首先需要切割文字信息,明确材料的核心内容。材料有两个分句,前半句是界定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人群聚集的地方;后半句是强调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主观感受:孤独。其次需要将信息归类,并判读文字主从、关联,以及文字间的关系。这则材料的信息以关联词“却”断开,显然后半句是强调突出的内容,而前半句的客观环境特征和后面的个人主观感受形成了强烈反差。接着,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写作方向:人群聚居为何会有这种孤独感?其产生原因何在?这种孤独感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是必然的吗?是需要的吗?……最后将分类后的信息画成“思维导图”,在画图的同时可再次审视材料,并进一步展开广泛、深入的发散思考(见图1)。

图1 思维导图
东京大学教授上田正仁在《思考力》一书中说:“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一定要集中精力进行研读,具体步骤是研读→分析→理解→存入大脑。”议论文写作中的有效思考一定是建立在对材料信息的研读→分析→理解的基础上的,并由此“发现藏于其中的问题的种子”,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八分之七”的广阔思考空间,进而找到出口,使思维豁然开朗,做到严谨思辨。
同样在《思考力》这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思考力是可以被锤炼出来的。”詹姆斯·莫塞尔也曾说“任何更好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可习得和不能被传授的观念只不过是一个懒惰的谬论”。
作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要真正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就应该在每次作文训练中,不仅教给学生这个题目怎么写,也只说你不该怎么做,还应该强调去做什么,教授思考的原则和技巧。如此,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在教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这一有利支架的不断运用中,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