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拙园林好,眷然诗意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守拙园林好,眷然诗意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罗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现象,理解并能自主翻译文中的语句。

(2)赏析文本的“辞赋”语言,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确证陶渊明“隐士”形象的呈现,体会其弃官归隐的复杂心境。

▶附一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是沪教版必修第五单元的一篇述志辞赋,属于古代抒情散文的一种。从文本内容来看,全文紧扣“归”这个字眼,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是一篇文辞坚定的“归隐”宣言书。

陶渊明一生“五仕五隐”,在“入仕”与“归田”的矛盾心理中摇摆起伏。本文在高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理想生活境界,充分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作者为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转折,亦是中国文学史上“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而他留给后世的“隐士品格”,恰恰成为中国士大夫理想受挫后的精神标杆。

古诗文阅读,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来感知语感。《上海市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批判性阅读古诗文的阅读经验。《归》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辞赋”的外观,对应该体式的诗意特征,呈现出一种情感凝厚的风格。雷·韦勒克、奥·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表示: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作者”。由此,选择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解读作品,不失为一种直击要害的文本阅读与研究方法。

匹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此处拟以学生理解作者的“隐士”形象为切入口,辅以逻辑性,以任务活动的方式逐步挖掘学生的辩证思维,探索有效的语文教学范式。

▶附 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以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初中语文的必修篇目,因此学生对陶渊明的印象与身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阅读这一类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古诗文作品,高中阶段应逐步在思路上开拓一种境界,引导学生从批判性的角度对作品进行阅读与鉴赏。

鉴于此,本课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归园田居·其一》及《归去来兮辞·并序》作为参考资料,让学生透过诗人的形象特点去深入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人生志趣,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文本的语言特点,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确证作品呈现隐士形象的方式,体会作者抒发的复杂情怀。

▶附 任务学习

本课的设计试图克服学生以往的认知思维模式,尝试让其以思辨性的思维路径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与趣味。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归去来兮辞》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