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批判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推进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王贝宁
众所周知,作文的思考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循序渐进地展开,对于“是什么”学生大多能把握,但是分析“为什么”时却感觉难以为继,似乎永远只能从一个层面分析,且是并列的,那么到底如何进行思维的推进呢?我认为,作文思维的推进,可以是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质疑后的补充,在一步步的追问下,不断形成新的认识;可以是对所运用的素材的质疑,从另一个角度论证观点。这里要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绝不是盲目批判否定,而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使思维一步步推进。
一、对材料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质疑
以某个作文题为例: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其实只是一种鲜亮的平庸,无关乎卓越。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拿到一则材料通常首先从关键词入手,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平庸,鲜亮的平庸,卓越。分析这些概念的内涵:什么是平庸?平凡而庸常,无突出之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什么是鲜亮的平庸?鲜亮是指外在的,体面的,比如显赫的家世、地位、辉煌的业绩等,看上去很光彩;但是只是乍看之下的华彩,表面的漂亮,无法掩饰内在的腐朽、庸俗,甚至肮脏。结合现实来看,一些流量明星、网红等昙花一现之人事,内在空虚苍白,无非是鲜亮的平庸。什么是卓越?有价值,有意义,有贡献,影响深远的,这些并非金钱可以衡量的,比如科学家、思想家、时代的先驱者、开拓者等。
其次,由材料分析原因,为什么我们追求的只是鲜亮的平庸而无关乎卓越呢?就个人原因有害怕平凡,不甘平凡,担心自己泯然于众人,虚荣、攀比。而客观原因有社会上对金钱、物质过分宣扬的不良风气。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说道:没有好的土壤,是不会培养出好花的。因而,社会若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又如何能培养出真正卓越的人才呢?另外,社会的评价标准异化也是原因之一。鲜花、掌声、标签和头衔,这些从来不能决定你是否卓越,可是现在标准被异化了,我们判断一个人卓越的标准往往就是这些。学而优则仕、胜者王败者寇的思想影响我们对卓越的理解。
但是,停留在原因的分析,并不能促进思路的推进,如何对这则材料进行批判性思维呢?在分析原因后得出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卓越。由此质疑自己的观点:追求卓越,就不要鲜亮的外在了吗?物质上的成功和优秀就不是卓越了?如果像原因分析的那样,社会环境不利于培养卓越,难道所有人都是只追求鲜亮的平庸无关乎卓越?在这样的追问之下,我们会深入思考,其实卓越不等于摒弃鲜亮的外在,也不只是成功的标志,而应是源自内心的坚定信念与品格,是能不为外在的非议羁绊追求真理的脚步。真正的卓越不依附世俗的价值观,源自内心所拥有的高尚理念与品格,不为外在的标签和目光所困,能挣脱自身狭隘的枷锁。不因名利权势而屈从,不因个人得失而放弃追求。这样,我们的思考就围绕:什么是鲜亮的平庸——为什么会追求鲜亮的平庸?为什么这样的追求与卓越无关?——为何我们不愿意追求卓越呢?——既然如此,我们难道就没有在卓越之路上孜孜以求的人了吗?——难道外在鲜亮的就不是卓越?——什么才是真正的卓越?一个接一个地追问,后一层对前一层不断完善和补充,由此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对所运用的素材进行质疑
以2020年春考作文为例: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这则材料是讲事实和看法的关系。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做实对材料的理解。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看法?什么是空洞?什么是无力?为什么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为什么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通过分析原因,我们对材料的观点先进行肯定。接着,针对观点质疑:没有事实的看法就一定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就一定是无力的?有事实,看法就不空洞了?有看法,事实就不无力了?这一步步的质疑把思维推向深入,由此思考看法和事实怎样才不空洞不无力。
在论证的过程中,有学生用到“想象”这一方面的素材。关于想象,有时候我们会理解成“空想”,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看法脱离事实,的确无力。但都是如此吗?未必。人类经常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伟大的发现、了不起的成就往往在这些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想象中诞生。无论是莱特兄弟对天空的想象,还是卡尔·本茨对人类可以走得更远更快的向往,这些想象在当时也许并不能突然实现,其间经过了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的实验,但我们又怎能否定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呢?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思想家超前的思想,超越时代,曲高和寡,只是暂时证明不了而已,又怎能否定他们的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看法呢?很多人对世界的看法有时候是玄言玄想,但不代表其无力。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吴承恩的《西游记》,前者想象的天姥山仙境如梦似幻,是李白眼中黑暗现实的鲜明对比;后者妖魔鬼怪神仙佛祖的世界是人间的映射,这些想象看似凭空但其本身包含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因此并不无力。
又如,历史大事年表。这只是以时间为序,客观记录人类有史以来的繁复事件。对于这则素材,我们既可以论证“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因为数字、年代、事件只是客观存在,不发表看法,但也可以论证“没有看法的事实并不无力”。
素材的运用没有固定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论点,可以有多种角度,批判性思维不固定在对某个素材单个角度的论证上,而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格局,让文章变得与众不同。
三、批判性思维在日常教学中的落实
作文在于阅读积累,在于勤加练习。思维的训练同样需要持久而有效的方法。
第一,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丰厚的底蕴。不妨让学生每周积累二三个社会现象或社会热点,然后进行片段式写作,每个素材要求一句话概括,然后分析素材,至少写三个观点。搜集素材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己身边事。一句话概括素材是为了培养学生表述简洁凝练而非以叙代议。每个素材经过分析提炼三个观点,可训练对观点的不同表达。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素材来源,对每一册书每一篇课文进行系统的整理、思考,何愁没有素材?
第二,头脑风暴。针对一个材料可以让学生尽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众多观点中辨析哪一个更好。这个方法主要用来训练审题的准确,每个人对观点的表述会有所不同,细微的不同也会影响审题,所以要在辨析中讨论,彼此激发思维,发掘学生的潜力。
第三,辩论。可以是课堂小型的辩论,也可以教会学生与自己辩论。每写一个观点,养成质疑的习惯:这个观点对吗?完全对吗?有不足吗?不足之处是什么?在怎样的条件下观点可以成立?素材的运用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人云亦云就一定对吗?这个素材还有别的角度吗?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