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成长,永远在路上
后记 成长,永远在路上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便肩负着一个责任,那就是成长,成长几乎是人生的主旋律。一名教师从职初教师起步,发展为经验型教师,然后走向专家型教师、名特教师,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历练。
从2009年我主持第一期“李支舜语文名师培养基地”,到2022年7月完成第四期“李支舜语文学科培训基地”,先后四期,培养学员5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2人,学科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16人。
基地以语文学科课程论、教学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科教学专题研究为载体,采取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以激活资源;内功磨练与开放交流相结合,以提升品质;实践反思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以扩大辐射。倡导学员参与“读三种书(通识性、本体性、实践性)、做两样事(上好一堂课、写好一篇文)、成一家言(有思想的人)”活动;增学养,促教养,提素养;强专业固本体,强课堂明规律,强研究上层次;做到读书有“底气”,教学有“才气”,思考有“灵气”;力争成为擅钻研、有思想、有影响的教师。
基地把建设名师队伍的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上,重点是“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使基地学员多出成果,早出人才,为区域教育作出贡献,这是基地的“初心”。
知识靠积累,思想靠积淀,精神靠修养,文化靠内化。学科素养是基础,教学素养是关键,学养、教养应该并重。
“学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而“教养”则是指教师设计、实施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简单来说,所谓学养和教养问题,分别指的就是一个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能力,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良好的学养和教养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一种气度。
“批判性思维在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课题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独立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做好这一点有助于学生区分精华与糟粕,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是新课标新教材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应达到的目标。
本书凸现古诗文教学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古诗文的能力,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基本任务。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二是古诗文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究与实践。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研究和引进西方批判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经验→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寻找本土化的路径与方法→创生符合汉语教学规律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具体做法是依托团队力量,引进国外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成果,整理传统文化中批判性思维的相关论述与案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依托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专家力量,做好团队的学术培训,梳理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成败之处,思考批判性思维切入语文教学的内容、路径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课题开展的战略以及周密的工作计划。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种子教师”,开展适当范围的实验教学,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大量案例,以作案例研究。在实验学校开展论文、案例的征集与评选,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扩大批判性思维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其对教育的引导与辐射作用。
本书收录的“教学设计”“实践案例”“研究文论”是基地学员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是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路上留下的一段足迹。
印痕略浅,但记忆犹深!
成长,永远在路上!
编者
辛丑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