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学习任务成果,唤醒记忆,情境导入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个月内两次游览了黄州赤鼻矶,先后写下《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既有的知识记忆。学生在写导介词的过程中势必会介绍黄州赤壁与苏轼的关系,由此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共同的写作背景,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赤壁独特的景色描写,对三国人物的怀想,作者的情思等。这样就串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略同和迥异之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作了铺垫。

二、立足文本,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

(1)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苏轼夜游赤壁中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句。

(主)“于是饮酒乐甚”

(客)“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主)“苏子愀然”——“客喜而笑”

(2)结合同学们对赋的了解,明确赋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是作者内心不同的两面,客是作者内心的另一个自我,由此明确作者的情感脉络(乐—悲—喜)。

三、问题驱动,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原因

1.齐读课文第一节,分析作者“乐”之原因

(1)夜色下的赤壁之景有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和主要意象进行分析。(徐、徘徊、横、水、风、月)

(2)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作者夜游赤壁,由澄澈、幽美的景色,饮酒诵诗,产生了自由自在、脱离世俗,欲得道成仙悠然自得的感受,这一切使作者油然生“乐”。

2.散读课文第二、三节,分析作者为何转乐而悲?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体现了苏子怎样的情感?

(2)“客”的箫声中除了能听出低沉之外,还能听出什么?

(3)“客”的箫声为何如此之悲?

明确客的箫声除了低沉之外,我们还听到了“客”的多层次的“悲”,似有埋怨、想念、羡慕、沉痛、哭泣、无奈等,原因可以从表1分析归纳。

表1 “客”的箫声之悲的体现

3.研读第四节,分析作者缘何由悲而喜?

(1)作者如何借助水与月辩证变与不变的哲理?

这是苏轼辩证思想的体现,作者的立足点在不变之哲理。在苏轼看来,变与不变内在于天地万物,只有转化视角,以不变的眼光去关照,才能发现物与我的一致性与丰富性。作者转变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实现了对于困境的超越。

(2)“且夫”一句的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通过阐述“取与不取”劝说客人享受当下的美景,不要执著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破除执念而随缘自适的积极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