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写己,穷工极妙——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宝山校区)施雯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理逻辑。
(2)领悟成功之道的必备要素。
▶附教材分析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山)通判,1054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随着宋代理学兴起,文人更多地以理性的目光关注自然风景,审视自己的人生,在自然中悟出哲理,在游览中寻求理趣。《游褒禅山记》从表面上看是一篇游记,但对风景的描写较少,议论较多。王安石游览后洞未深入,跟随众人中途离开,因此心生遗憾,此后回想起这件事,生发出了许多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即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于漪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就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本文的议论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王安石思考的过程层层深入,更是值得学生探究品读。教师应引导学生跟随王安石的思考路径来理解他的说理逻辑,领悟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意志力,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而不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作者“尽志”的内涵与“慎取”的人格魅力。
▶附课前预习任务
(1)结合教师提供的素材,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提出自己的阅读质疑。
教学过程
一、朗读
要求学生个别朗读,配乐集体朗读。
设计说明
朗诵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对加深学生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逻辑结构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文言文的教学中更是要做到反复诵读。
二、整理概括王安石的所得
教师提问:我们曾学过很多游记,游记通常将在游览过程中见到的奇风异景作为描写的重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景色上用笔是“轻描淡写”的,没有精描细绘褒禅山的绮丽风光和怡人感受,而是极其简洁地介绍了山名的由来,叙写了三处景致:一座禅院、一个山洞和一块仆碑。《宋史·王安石传》中称他的古文“议论奇高,能以辨博济其说”(广博的议论来成就他的说理观点)。请同学们来概括总结一下,王安石在游览之后,发表了哪些奇高的议论,他有怎样的所得?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游褒禅山记》的第二课时,我在梳理了文言文字词句的基础上,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本文的说理逻辑和领悟成功之道的必备要素,所以“整理概括王安石的所得”这一教学活动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顾所学,才能有新的所想。
三、结合生平,知人论世,探讨所得
教师提问:《游褒禅山记》虽为游记,但之所以成为经典,并不“以目接景”为务,而是作者内心的反思。下面请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来说说他在游览褒禅山之后的心得。
·补充信息
·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七年(1047年)调知鄞(yín)县,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爱戴。
·嘉祐元年(1056年)为群牧判官,后历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
·嘉佑三年(1058年),在度支判官任上,向宋仁宗呈上一封万言书。“安石变法之蕴,已略见于此书”,仁宗未理睬。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宋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明确王安石的“志”“力”“物”。
王安石的“志”,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繁荣、百姓安康,这个“志”是王安石一生不断追求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的“力”即能力。不仅体现在他年少得志,二十二岁就进士及第,在为官方面也非常出色。在担任鄞县县令的三年时间里,为改变鄞县人民的生存环境,他兴修水利,治理农桑,兴办学校,民习礼乐。
王安石提出要变法还必须有“物以相之”,这里的“物”包括时人的支持以及皇帝的赞许。可是当时,即使他具备了变法的能力,宋仁宗并不支持他,时人也多有反对,他不过是一介小官,这让他很困惑、痛苦。作为一位有长远眼光和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他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在等待时机,在变法宣言中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以此来宣告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设计说明
知人论世是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了解作家写作风格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是把双刃剑,学生把握主旨时很容易形成简单化、凝固化的思路,使得理解险隘、浅层,不能从文学作品的本身理解文章。所以,将王安石自考中进士到推行变法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作为补充阅读,在课堂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回答不再空洞、浅显。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去发现,应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探讨本文的哲思核心
问题一:曾有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文章的三、四段是否可以合并?”面对这样的质疑,你觉得有道理吗?为什么?
答:可以合并,因为“随”是三、四段的共同点:①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为何会谬?因为在治学上过于“随”,求学的人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追根溯源,求其本质;②游洞时,没有极尽游览的乐趣,王安石后悔自己没有在幽暗昏惑时独立判断,跟随而出。
问题二:文中有多句“直接”和“间接”表达“随”的句子,请同学们找一下。
答:①遂与之俱出。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④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问题三:文中一共有5处表达“随”的句子,可见一个“随”字串起了所有的议论。哪位同学可以阐述一下“尽志无悔”与“深思慎取”的关系?
答:因为“随”所以“悔”,接着作者提出怎样才能“尽志无悔”。其中的“志”不仅解释为志向,更有意志之意。人生路上如何才能尽志,这时就需要加上独立的思考判断、独立的人格,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力是尽力而为,物是善借外物。具备以上要素就能成功吗?王安石告诉我们还有一点:世界上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我们还要具备不畏险阻、勇于探险的精神。
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将落实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说理逻辑是如何展开的。说理逻辑是本文的亮点,行文之间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有没有读懂?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在设计教案时,我发现“随”这个字是不能被忽略的,于是我用“随”字串起了议论说理部分,请学生来说王安石是如何提出“尽志无悔”和“深思慎取”的观点。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发现:王安石由随到悔,再到尽致无悔;由随到不随,再到深思慎取的严密的逻辑结构。如此文章的内涵便犹如抽丝剥茧般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们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这才是学会说理的方式。
五、课后作业
清代的浦起龙曾评价本文:“此游所至殊浅,偏留取无穷深至之思,真乃赠遗不尽。当持此为劝学篇。”请结合荀子的《劝学》,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