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溯理,吟咏诗韵——李白《将进酒》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史馨彦
教学目标
(1)吟咏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变化。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情感的复杂性。
(3)初步鉴赏与评价诗歌,进一步体悟李白的愤激之情。
▶附设计说明
李白的《将进酒》约作于唐天宝11年(752年)。公元744年,曾自比大鹏,立志“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诗人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段游历时期。然而,虽然离开长安已经八年,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却还始终剧烈地冲击着这位天才的内心。于是,信心与痛苦、希望与失望、昂扬与低沉、诗与酒、天才的个体与伟大的时代,在种种互相交织、包孕中,《将进酒》出世,敲击震撼人心。
确实,诗歌是性灵的抒发,具有兴发的力量。自然,诗人期待与读者心有灵犀的交汇。这样美好的体验依赖读者的直觉,依赖过往的经验,更依赖长久浸润后所获得的语言的敏感。然而,我们学生恐怕少有这样的敏锐与文学底蕴。因此,诗歌的理解有时需要条分缕析,需要披文入情。
当然这解读并非外科手术式的肢解,冰冷的术语不是正确的途径。诗歌不必精准地解剖,诗歌首先需要诵读,更需要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摇曳生姿的不单是强弱、音调、节奏、缓急,更是学生的心灵。诗歌解读需要遵循科学的思维逻辑,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诗歌解读的思维路径与台阶。
这首《将进酒》是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的一篇。这是一个活动单元,因此,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指导学生在关注抑扬、缓急这些诵读技巧之外,如何“入乎其内”“情动于中”。这不仅需要情感的渗透,也需要理性的引导。通过理解性诵读,在个性化的参与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其真正去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李白拿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愤激情绪。“将”读作qiāng,为“请”之意,“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
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曾在《美的历程》中这样讲道:“盛唐艺术在这里(李白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这是不可预计的情感抒发,不可模仿的节奏音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将进酒》。
二、学生初读,体会诗意
主问题:诗人想表达什么?
(一)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提醒注意韵脚变化,体会音韵之美
(1)提示字音:将(qiāng)进酒
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径须沽(gū)取对君酌(zhuó)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2)提示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名、乐、谑、酌、裘、愁。
(二)教师范读,把握情感脉络
情感脉络的四个层次:感伤→欢乐→愤激→狂放。
(1)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落笔即从黄河景象而来,有纵览万里山河之气魄。李白要表达人生短暂之感,却从壮阔的自然入手。较之《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克制,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直白,《将进酒》的开篇以反问语气显然更掷地有声,更具视觉冲击,进而有种振聋发聩之感。这两联将天地人生纳入一体,宇宙的浩茫永恒与个体人生的短促融为一体。明亮、富丽意象的渲染、夸张,空间的延展,瞬时的变化,大开大合,跌宕起伏。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得意:有兴致。《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魏晋风流,潇洒率真。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我安慰,虽有黯然,但极度自信,在乎的是此时此刻的挥洒,不为金钱等外物所驱使,人的自觉能动性得到了极大发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了洒脱自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李白,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是“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已”的李白;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就是睥睨一切,就是舍我其谁。
(4)“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语出曹植《箜篌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与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惜空有满腹才华,却终究受制于权力斗争。一方面,李白反复引用曹植典故表达酣畅宴饮之意;另一方面,也表达与之惺惺相惜的、抑郁不得志之感。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有人说,这两句反映了李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馔玉”是乐器与美食,象征声色犬马的富贵生活。这一切李白说:不足贵。那贵的是什么?显然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以期“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经世致用之志。然而,前一句李白还蔑视权贵、傲然不羁,后一句就隐隐露出一种难言的惆怅。酒入愁肠愁更愁,“但愿长醉不复醒”的背后是何等落寞无奈,却还以豪迈之言出之。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反客为主,提议主人将五花马、千金裘来换酒;又意欲以此豪饮来销“万古愁”。醉态毕现又夸张的表达,表现其愁苦愤懑郁积之深切。
三、学生再读,赏析诗意
注意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主问题:作者如何表达情感?
(1)奇特的想象。开篇便是空间与时间的大开大合,急剧变化。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2)富丽的意象:“高堂明镜”“金樽”“千金”“五花马”“千金裘”。
(3)大胆的夸张。夸张的语言表达,无限扩张的时间、空间、数量的运用,拓宽想象空间,更增添豪迈气势。
四、学生三读,教师指导,吟咏诗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起兴。慷慨激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来”“不复回”重音,空间的无限延展,“君不见”领出浓烈的抒情,读出豪迈。“高堂明镜”皆是富丽之景,应读出明亮堂皇之感,“悲白发”叹息意味极浓,“悲”字应重读。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入题,节奏加快,潇洒风流。“须尽欢”“空对月”音节加重。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要突出“我”,“必有用”应当声韵铿锵有力,“还复来”肆意洒脱的背后应当带着一丝黯然惆怅,所以音调稍稍拉长。
(4)“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出一饮须尽三百杯的豪情。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呼应“钟鼓馔玉不足贵”。
劝酒词:节奏加快,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五、小结
清人徐增评价道:“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确实,豪放是主调,但同时悲、喜两种情绪在《将进酒》中构成了一种丰富而持久的情感抗衡。豪放是表,激愤为里。整首诗表现出诗人鲜活而真实的内心矛盾过程,展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
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比较《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
七、教学反思
严格地说,这堂课其实是学生的一次诵读活动。既然是活动,就重在体验的过程,也就是期望学生通过对李白《将进酒》或个人或集体的诵读,感受诗情诗意,重点在于感受。
然而,不求甚解的单纯诵读显然是没有办法使“感受”深入人心的。学生既缺乏生活经验,同时也受限于阅读积淀,是难以与一千多年前的诗人产生共情的。既然如此,这样的诵读必然是流于浅表,“作秀”的成分多于实际的感动。课堂只可能沦为表演的舞台,反而诵读效果越佳,越容易感动自己,而离文本越远。
因此,诵读的前提一定是理解,而理解是将思维能力导向更高级的基础。只有对诗情诗意有了基本的理解,在本篇中意指能较为清晰地把握李白悲喜交织、慷慨与低回共生的情感脉络,以及背后触发情感反应的思想内涵,才能在诵读的过程中投射情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审美层面的再创造。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将由“低阶”向“高阶”发展。
这堂课的思维阶梯由以下三个问题构成:①作者想向读者表达什么?②作者以何种方式向读者表达?③作者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与其他作品有何异同?第一个问题指向理解基础上的分析能力,第二个问题涉及鉴赏审美能力,而第三个问题更进一步上升至评价,培养的是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本课中,这三级阶梯分别对应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一个破—立的过程。一般而言,当我们说到李白,脑海中浮现的多半是“飘逸潇洒”。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定式,打破这种简单粗暴、浅薄“贴标签式”的认知模式,就要从深入研究本文开始。《将进酒》自然是豪放的,无论从情感基调还是从技法表达上皆是如此。然而,《将进酒》又不单单是豪放的,或者说它的内核是抑郁、苦闷甚至激愤的。只不过由于出自李白——天才诗人无拘束的性灵抒发,也由于那是一个以“青春”为主题的蓬勃的盛唐,总而言之,时不我待的苦涩被潜藏起来,而以一种更为放达乐观恣肆,甚至类似于西方哲学范畴的“酒神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理解到这里,通过对固有思维模式的突破,才能在理性指导下构建起新的、细致的、更接近于诗人本心的认知。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进一步的审美活动。其实,诵读本身即是一种审美活动的延伸,它是诗歌的再创作。在对《将进酒》诗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去咂摸品味诗人的语言,感受形式的美感。比如本诗中“夸张”手法的运用。李白是惯用夸张的,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们能脱口而出他的这些极致的表达。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抒发,仿佛这就是李白该有的皮相,是与他仗剑天涯的豪情相适配的。鉴赏一旦完成,美感建立,诵读活动就有了进一步的支撑。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拓展和比较,相较于之前课堂教学中的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能力,比较法培养学生从已知的知识出发,探究未知的问题,进而形成一种思维的连续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纵向的思维训练,是不断探究《将进酒》中复杂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那么将《将进酒》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作比较阅读,就是一种横向的思维训练。借此活动,学生将对李白以及其作品产生更为深入系统的体悟。
相信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探究,学生的诵读活动定能有效落地,这是真正“情动于中”的,而唯有如此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也才有可能为学生所感受,并且主动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