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字字真言——李密《陈情表》教学设计
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 金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句,学习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知识。
(2)品味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语言智慧。
(3)把握主旨,理解古代士大夫忠直方亮的风骨与操守。
▶附设计说明
晋代文人李密的作品《陈情表》是一篇写给晋武帝的奏章,言辞恳切,情感真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作者“辞不就职”的背后既有对祖母刘氏的反哺孝情,又有对朝廷知遇的感恩图报,更有对前朝忠贞不二的气节。由于注释翔实,学生阅读此文时字词障碍并不大。对他们来说,有两处把握稍有难度。第一处是文章如何做到融理于情,相较于外显的“情”而言,本文的“理”更为内显。第二处是对士大夫忠贞风骨的理解,由于时代距离、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对此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在体会本文情感的基础上深入感知逻辑力量,进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李密于情理之中所折射出的士人风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情理交融”的语言智慧。
难点:理解并体会古代士大夫忠直方亮的风骨与操守。
▶附课前预习
(1)任务一: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疏通文义。
(2)任务二:查阅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说说李密为何会被晋武帝征召。
(3)任务三:结合写作背景和课文内容,简要谈谈阅读中的疑惑。
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言词句,完成分类整理
(1)交流课前学习任务一,合作完成重要词句整理任务单(见图1)。
(2)教师就学生交流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及疑惑进行点拨和指导,协助学生完成任务单。

图1 《陈情表》文言词句整理任务单
本文注释较为翔实,字词障碍并不多,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自主疏通文义,并将重要词句进行分类归纳,故以任务单的方式协助学生完成字词积累,并对学过的词法和句法知识加以巩固。
二、呈现阅读疑惑,了解写作背景
(1)根据课前学习任务三,归纳学生读完课文后的疑惑。
问题1:李密很会说话,他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说服皇帝的?
问题2:查阅写作背景,发现李密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不做晋朝的官,那他在文章里满口的“忠”和“孝”不是显得很假吗?对此,你怎么理解?
(2)根据课前学习任务二,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问题3:李密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篇《陈情表》?
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企图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极力笼络蜀汉旧臣,维持社会的安定。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正因为如此,他屡次被朝廷征召。而李密作为蜀国旧臣,并不愿意即刻侍奉新朝,但不服从圣旨就意味着性命不保,这将导致祖母无人奉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密写下了这篇《陈情表》。
·补充信息一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晋书·李密传》
“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李密传》
三、体会本文“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智慧
问题4:从史书记载来看,李密最终说服了晋武帝,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李密是如何以陈情而达愿的?(提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对文中抒发情感、阐述理由的语句进行敲打和咀嚼,体会作者的陈情艺术,感受语言背后那份情理交融的智慧。)
问题5:文中哪些词句属于以情动人?
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述说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试图以此感动晋武帝。“险衅”“夙”“闵凶”直接点出自己的悲惨身世。接着以时间为序,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不幸,强调自己的孤苦。在这种情况下,唯有祖母“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成为自己唯一的依靠。而如今,祖母“婴疾病”,也只有自己能够侍奉祖母终老。
文章第二段,作者表达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纠结与痛苦,表达了对晋朝的感激(“沐浴清化”“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表明了为朝廷服务的急切(“欲奉诏奔驰”)。同时也解释了屡不应召的理由,就是祖母“病日笃”,自己“欲苟顺私情”但“告诉不许”。“实为狼狈”一句形象概括了自己尴尬的处境,旨在让晋武帝看到自己的两难之痛,从而心生恻隐之情。
问题6: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词句来说服晋武帝?
第三段伊始,作者就提出了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并再次强调自己和祖母的相依为命,表明自己先奉养祖母合情又合理。同时又说自己“少仕伪朝”“不矜名节”,既表达了自己对晋武帝的忠心,又打消了皇帝对自己心念旧主的猜疑和顾虑。
在第三段充分说明侍奉祖母合情合理的基础上,第四段利用我与祖母的年龄差(“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而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顺势提出解决问题的两全之策。那就是先尽孝、后尽忠。至此,作者融情于事,融理于情,情与理互相交融,使文章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感悟真情实感背后的文人风骨
问题7:在预习作业中,也有同学认为,李密是想借孝情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显得有些虚伪。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提示:在引导学生体会陈情艺术的基础上感受语言背后的真情实感,同时结合相关史料的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李密“真情”的三层内涵,领悟李密真情之下坚硬的生命内核。)
第一,李密的“真”表现为对祖母的孝情。从第一段中的“未曾废离”到第二段中的“苟顺私情”,再到第三段中的“区区不能废远”,直到第四段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孝”情贯穿全文,字字真言,发自肺腑。在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下,这已不是普通的孝情,而是在艰险中坚持下来的孝情,这也是打动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李密的“真”还表现为对诺言的信守。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到,祖母去世后,李密答应了君主的征召,入朝为官,兑现了自己在《陈情表》中的承诺。
第三,李密的“真”还表现为对自己内心的坚守。深谙为官之道的他,面对政权更迭所展现出的是一位士大夫内心的忠直方亮,以及不曲意逢迎的风骨与节操。这点可以从他出仕晋朝后因耿直得罪权贵而遭降职的事例中获得印证。
·补充信息二
“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书·李密传》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晋书·李密传》
“而贵势之家惮其公直……性方亮,不曲意势位者,失荀、张指,左迁汉中太守。”——《华阳国志·李密传》
所以,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李密的《陈情表》“纯是一片至性语”“俱从天真写起,无一字虚言驾饰。”(林云铭《古文析义》)“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五、教师总结
我们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到了李密融情于事、融理于情的语言智慧,也体会到了他情感的真挚与恳切。在委婉曲折的表达中,我们更能感悟到古代士大夫身上特有的风骨与操守。
六、课后作业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完《陈情表》后,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评价。(提示:引导学生重温课内所学,同时进一步将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依据新的材料对《陈情表》的思想内容继续作深入探究并发表看法。)
▶附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