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诗词欣赏

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诗词欣赏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庞春子

朱光潜曾说过:“诗是培养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而所谓“欣赏”,即对文本的优劣得失进行评价。但是,今天的诗词欣赏在鉴别环节往往是缺失的。许多教师对古典诗歌的教学,或是包办代替,对内容形式大加分析,或是没有章法,放任自流,让学生所谓的自我品读,自行领悟。而学生得到的或是对内容肤浅的片面解读,或是偏于僵化的赏析范式,造成其对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大多浮于感性层面,即模糊的印象感悟和简单的主题归类,缺少理性的剖析。

谈李白必飘逸豪放,谈杜甫必沉郁顿挫,而诗词本身的情感脉络、幽微情意却少人问津。当然这种“简单明了”的解读方式未必一无是处,它是初学者理解诗词的一条捷径,但是它使读者深陷诗词阐释的套路,对诗词的理解趋于表面化、片面化和单一化。要想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同样离不开理性思维的辅助。在诗词欣赏中贯穿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或许可以为诗词欣赏打开一扇新的窗。

一、复义——探寻的乐趣,创新的意识

诗歌的复义、多义是由诗人、诗歌、读者三方面共同形成的。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诸如象征、比喻、双关、通感、隐语、反语、用典等迂回委婉的艺术手法,由此产生了诗歌语言的含蓄、丰富、朦胧等复义性。即部分强调或改变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以诗的情趣,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时,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却又因人因时而有差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而诗歌的这种特点恰好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心路历程;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探寻的乐趣,可以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见闻,做出富有个性的阐释,或有创新的见解。

批判性思维强调不盲目接受现成观点,学会思考、质疑、批评、选择。然而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在解读作品时常常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质疑、批评很难开展。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皆为公认的名家名篇,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常常会以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作为定论,对学生进行观点的灌输,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现成的观点,从而在阅读欣赏其他作品时墨守成规。

一首含意丰富的诗歌,好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从字面上看落花时节是点名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但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李龟年当时是红极一时的音乐家,经常出入于王公贵戚之门,如今他流落江南,也许已成为一个流落街头的艺人,这对于李龟年来说是他的“落花时节”。落花时节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这是内含的第二层意思。杜甫当年在长安虽然不得志,但也曾出入岐王、崔九之门,在那盛世里无论如何也比他后来四处漂泊的生活要好些,何况那时他三十几岁,而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老病有孤舟”,他自己的情况也大不如以前了,所以“落花时节”又暗指自己的不幸身世,这是第三层意思。此外还有更深的意义,对于唐王朝来说,经过一场“安史之乱”,繁荣已经破坏殆尽,也好像是“落花时节”。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字面的表层义,体会出这几层意义才算真正懂得这首诗。

洪毅然在《美感的心理过程》一书中指出:“审美活动或美感经验乃是一种层层深入的心理过程。”诗歌的复义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欣赏时要防止僵化、片面、肤浅的解读;要知人论世,注意时代背景,但不能机械应对,要引导学生去想象、体验、品味、感悟和发挥,体会探寻的乐趣。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

二、对比——聚类识其真,求异知其新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法,它在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比较认识事物的本质,为进行抽象和概括提供了可能性,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对诗歌的内容、语言、特点和诗人的风格体悟品味得更加清晰、更加到位、更加充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比较,将诗词放到文学史的背景中去认识,以达到对诗词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比较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这对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非常重要。

历来《诗经》中为人所传颂的隽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用乐景写哀情,用哀景写乐情造成反差美、对比美。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中的“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通过七日与两年的时间对比,通过人与雁,人与花在行为与意念上的对比,迷漫成一片思乡游子情。此外,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今昔对比方式也不同寻常。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花一般的美人,在宫殿里纵情欢乐。这表明越王勾践已把昔日的苦难和屈辱忘得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胜利化为乌有——“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证明。

不仅一首诗中可以对比欣赏,同类诗亦可对比。比如同是写愁,有以水喻愁者,李欣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以山喻愁的,杜甫说:“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李群玉在《雨夜呈长官》里说:“愁穷重于山,终年压人头。”石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都用山作比喻,显得庄重严肃。但李群玉是写愁穷,故有压人之感。石孝友是写离愁,那重于山的离愁连马儿都驼不动,这就和他的行旅境况联系起来了。还有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将愁搬到了船上,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则是一种闲愁,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衡量的闲愁。同样用白发写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仅使愁有了长度,而且表现出他的浪漫气质和风格,而杜甫的“白头搔更短”则更倾向于写实。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抽象的愁情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了重量、体积、长度、大小,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不同点是每种愁都带有诗人自身的情感色彩和个性。

三、空白——想象的能力,创造的体验

中国古代绘画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包世臣的《安吴论书·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句话也适合于诗歌的艺术特点,大凡事物的发展总有其前因后果,感情的发展也有它的脉络。然而中国古典诗歌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窃取最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性,句子间留下了较大的空白,这就为读者充分联想、补充和二次创作、二度审美提供了可能。

俗话说“诗无达诂”,诗词的语言表达曲折婉转、善于留白,其意蕴的解读往往具有多种可能性,这与批判性思维的开放性不谋而合。面对诗词这一复杂文本,应该以求真质疑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当然,对诗词进行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着边际地过度阐释,诗词解读应该立足于诗词本身,根据文本的蛛丝马迹,以灵动而缜密的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创造。

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写一个大雪之夜,准备集合轻骑兵,去追击溃退的敌人,诗人只写了准备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将士们的英雄气概,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有不尽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

又如汉乐府诗《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的内容很简单,但意味隽永,作者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观察自然,“鱼戏”四句好像一个孩子伸着小手指东道西一样,他只告诉你鱼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镜头是跳跃的,其中的环节全靠读者去联想补充,正是这些跳跃的片段,这种天真的口吻,显出一股活泼的劲,让读者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儿童时代。你可以想象它是一副笔酣墨饱、灵气生动、意趣无穷的中国画,也可以想象它是一首意境美妙的交响诗,前四句是领唱,后四句是分部合唱。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叶圣陶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空白美”这一特点,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填补这些空白,召唤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界”出发对诗歌进行“二度创作”,让他们做出具有鲜明个性的理解和阐释。只要这种解释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我们就应该给以肯定和褒奖,因为任何新颖的想法和观点的产生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