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琵琶行》教学案例研究

诗歌教学中的思维培养策略——《琵琶行》教学案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徐俊贤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上教版高三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叙事长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它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语言流转匀称,优美和谐,特别是描绘琵琶的演奏,比喻贴切,化虚为实,呈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全诗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塑造出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篇音乐与文字,音乐与情感水乳交融的卓越作品,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琵琶行》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以及把握理解诗人表达的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共情。

二、名家评述

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白乐天《琵琶行》云“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云云,这是和而淫;至“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淡而伤。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有云:“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而在清代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中有这样的评价:“结以两相叹感收之,此行似江潮涌雪,余波荡漾,有悠然不尽之妙。凡作长题,步步映衬,处处点缀,组织处,悠扬处,层出不穷,笔意鲜艳无过白香山者。”这几位名家的评价都是从细腻深沉的情感和卓越高超的手法两个方面高度肯定了这篇作品,也点出了它的学习价值。

三、学情分析

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能力,加上《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类长诗,学生在理解字面含义上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他们完全具有独立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加之其中有白居易的传世名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大。只是篇幅过长,可能会有一点畏难心理。所以首要是加强诵读,以此作为突破口,在朗朗上口的基础上,把握整体内容,进一步深入探究其思想和情感。

四、核心问题

这个案例主要探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是让高三的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通过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真正理解为什么两个身份地位迥然不同的陌生人能产生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信任彼此,互相倾诉身世和分享人生感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辨别和学会运用描写声音变化的多种艺术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正音顺句,初解文本;反复诵读,感知诗意;潜心品读,分析讨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情感内涵,把握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

二、课前预习

(1)借助古汉语词典与课后注释,疏通文字,理解诗意。

(2)查阅白居易的主要生平和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

(3)寻找其他一些描写声音的古诗文作品作为课前的小组拓展学习材料。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分析其效果。

难点: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并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其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四、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一)

师:琵琶女有着很高的演奏造诣,你认为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生:我觉得她不仅仅技艺高超,更是一位演奏家。我想谈谈对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想法。她先不直接进入正式弹奏,而是通过演奏者在准备演奏前的姿态气韵让听众认真专注起来。因为我自己也学过吉他,所以知道每次演奏前的调弦是非常重要的。

师:真好,你这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演奏经验来谈,更有发言权了。那说说调音的重要性吧。

生:就转这个轴啊,今天我们的弦乐器上也有转轴这个过程,因为琴弦弹奏一段时间后会松掉,所以如果弹奏前没有调好音,可能弹奏时就会出现音不准的情况。我们去音乐厅听演奏会的时候也会看到乐队在演奏前会用几分钟时间来调音。

师:对。其实不只学乐器的同学,大概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张爱玲在其散文中就说过她最爱听。因为那个东西要成为旋律,可是比所有的旋律都有一种更动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大家希望找到一个合身的对味的方式。

生:调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琴弦温度。天气寒冷的时候,琴弦很冷很硬,需要先热身。

师:我听到了一个很棒的词语“温度”,这个刚好又跟你说的这句诗中的哪个部分相照应呢?

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对,那么你说的这个温度,除了给予乐器本身的温度之外,这三两声给予听众什么呢?

生:我觉得其实她也在观察底下的听众是不是知音,或者说是不是行家。就是他们仅仅是为了取乐还是真的会欣赏音乐。而“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句,恰恰说明白居易也是懂音乐的听众。

师:说得非常好。因为真正的艺术永远应该是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演奏者和聆听者都要沉得住气,这才是大家风范。今天我们读这首诗,也可以懂得在任何一个领域当中,我们的出场都要知道对自己的敬重,这里面其实也是一种品格。

·课堂回放(二)

生:“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中“低眉”也是非常传神的描写,能展现出琵琶女演奏的大家风范。

师:有意思,那请你详细说说看。

生:我们看演唱会的时候,歌手一出场就跟观众很热烈地互动,这是为了营造演唱会热烈的气氛。但是乐器演奏不能这样,如果一上台就一直与台下热情交流,好像在说你们赶快鼓掌,这样肯定不能弹奏好。

师:那“低眉”是什么状态呢?

生:“低眉”就是她根本不看听众一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奏里。其实我觉得她也在考量,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值得我好好演奏。因为听众的层次不一样,表演者的表达也会不同。

师:好,你说到了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对话,就是先给彼此一段时间试探,看看是不是要让我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是不是这样?

生:对的,就是这样。

师:那你认为白居易是不是真的懂琵琶、懂音乐呢?

生:我觉得白居易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音乐家。他是很懂得音律的。诗的开头“主人忘归”还有“移船邀见”“千呼万唤”都说明他是能辨别好坏的,所以才执着地邀请见面。诗歌后面也说他谪居时山歌村笛是“呕哑嘲哳难为听”的。

师:你很善于关注细节,也注意到了前后的照应,观点的表达很有理据。就是说,这篇诗作在叙事过程中不仅在写琵琶女,也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特点,他是一个音乐方面的内行人。其实唐代的很多诗人都爱好音乐,对欣赏音乐也都有很深造诣。在这方面傅雷、陈寅恪等都有论述,我推荐大家课后去读一些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这两段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感触。它涉及的是关于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因为在课前的教学预设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落在对白居易如何通过各种艺术手法来描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上的。这本来也是《琵琶行》这首作品的一个关键教学点。但是当我想通过“如何体现出高超技艺”的问题引入关于大量艺术手法的分析时,学生却关注到了事先我自己都没有特别注意到的部分,这让我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惊喜。尤其是学生能通过逻辑严谨的推理,准确清晰地表达他的观点,并引起其他同学兴趣的时候,我马上意识到不如抛弃“预设”,而去关注更有价值的“生成”。如果能积极利用每一个契机进行“生成”,那么学生不仅能获得学科知识方面的发展,更能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是教师课前精心“备课”,预设教学各环节,然后形成“教案”。这本是教师对待教学活动的本分,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整个施教活动的唯一依据,不顾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堂情境变化的话,这种教学过程仅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认同和顺应,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课程的理念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与时俱进,随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挖掘有利的时机,促进教学的生成,真正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是有计划、预设的,更是一个开放、动态和生成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生与教育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要将那种预定教学目标的“框架化”转变为学生的自主“体验化”。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刻板地执行在备课中预定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当学生的思维发生转向,教学情境发生变化,教学“生成”的契机出现以后,教师能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主体的学习欲望和需求,以学生的学习实际为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学”“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思想。从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启示:我们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不应是绝对化的,而应是有伸缩性的;不应是只关注“教”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的过程;不应是模式化和程序化的,而应是个性化和灵活化的;不应是僵化和静态的,而应是动态和生成性的。教师考虑更多的不应是自己如何严格地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而是这个方案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不应是教师施教行为的展示,而应是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资源如何得到有效的开发、组合与优化;教学结果不应评价教师是否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评价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一)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中著名的句子。你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呢?能不能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来谈谈看?

生:打动我的是“同是”二字。“同”表示他们有相同之处。

师: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生:他们都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年老色衰嫁作商人妇,独守空船饱尝孤独的滋味;还有一个被贬离开京城,遭遇仕途上的打击。

师:说得不错。那么他们除了人生同样遇到了打击,遭遇了苦难,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他们失去了很多,他们有没有共同拥有的东西?

生:嗯,有的。他们都有才华有能力,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有卓越的才能。但是这些才能缺少让人发现和赏识的机会,所以他们相互理解,成为有缘人。

师:你刚刚用到了“卓越”这个词语,对于他们两个人所拥有的“卓越”,你能不能更具体地阐释下你的理解呢?

生:我觉得琵琶女的“卓越”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她天资聪颖,学习能力非常强,“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这几句都能看出来;二是她年轻时艳冠群芳,或者说风华绝代,从“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可以看出;三是她演奏琵琶的水平炉火纯青,一曲结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表达得很流畅,而且还有理有据。真好。那白居易呢?

生:白居易的“卓越”一是他才华横溢,把与琵琶女的这段相遇写成一篇千古名篇就是最好的证明。我们大多数人也就回家感叹几声大概就过去了。二是,他的才华不仅在于文学创作,他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是相当不错的,这一点通过琵琶女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师:我同意。不过我觉得琵琶女还有一种能力,这也是大概人到中年才有的感受,之前也是没有读到的。同学们试着再读一读琵琶女自述身世的部分,最后体会下“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两句。

生:是一种领悟人生的能力。

师:并且她把对于人生的领悟和感受融入了她的演奏中,所以才能这样感人至深。

·课堂回放(二)

师:在大家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过对陌生人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呢?

师:白居易在那个时候虽然贬谪,但他依然是九江郡司马,在地位上他还是一个官员。同时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文人,无论是阶级、性别、年龄、学识、经历都与琵琶女不同,他真的会跟一个过气的歌妓产生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受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

生: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从哲学上来说,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也包括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相近的。我记得高二学习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文章最后一段说道: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家都有独特性和个性,作家和作品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一个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师:说得真好。你还调动了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加以证明。看来人们确实可以打破阶级、性别、年龄、学识和经历的隔阂产生感情的共鸣。人对人是有一种关心的,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讲的同情的本意,所以他才会讲出这么动人的句子。这是一种相似经历的共情,这种共情我们的人生体验中应该也有。

生:我记得以前阑尾炎开刀住院的时候体验过。我做完手术被送进病房,看着睡在我左右两边的病友,突然就有“同病相怜”的感受了,应该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种感觉。比如在国外旅行时遇到中国人,就会马上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会有大家都漂泊他乡的相似感受,距离好像一下就拉近了。

生:我觉得这会出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不同的情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怀和对人生况味的体会。

师:“重唧唧”更多表达的是一种感触。从之前沉浸在悠扬的琵琶声里到听完琵琶女身世后的这种感触,引出了后面的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希望同学们能一直记得这句诗,它会在你人生的每个阶段给你不同的感慨。两个人,彼此没有牵连,也没有挂碍,见面彼此不相识,而告别之后也不会再相见。这种深受佛学影响的豁达体现在很多唐诗里,比如李白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人和人情感的牵连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的透彻。

生:还有一个原因我也认为他们是真的产生了平等,真正地彼此理解了。在琵琶女第二次弹完琵琶后“整顿衣裳起敛容”,并且把她的生活经历和盘托出,说明其实她是信任这些人的。正因为她觉得他们听懂了自己的音乐,以及音乐背后体现的丰富深沉的内涵,所以她才会如此诚实恳切、毫无保留地把经历说出来。而同样的,白居易肯定也因为对方的坦荡豁达,所以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对方。因为一般我们第一次跟别人相见时都会比较谨慎,很少向陌生人谈论自己的身世。同样的,作为九江郡司马,他也不一定要告诉一个陌生的琵琶女,自己现在处在人生的困顿中,是离京被外放的,毕竟这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师:我很同意你的说法。他们彼此的生命因为对方这个陌生人而重新焕发出了一种光彩。

生:诗中一共写了三次她弹琵琶,第二次是详写。但我觉得最后一次的略写最打动我。“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站立了很久,而不是马上受到了感动就急急忙忙地弹奏,所以又一次证明她这次才是找到知音之后的一种弹奏,而这次的弹奏又跟之前的那一次完全不一样。这次作者又选择了留白的写法,他并没有说音乐如此的美妙,只是说听到音乐的人都流下了眼泪,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再一次强调和烘托出了琵琶语,不再是关注弹奏的技艺,而是完全沉浸在情感的共鸣中了。

·课堂反思

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这样的交流和讨论是非常幸福的。在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我常常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总感觉师生间很难产生比较充分和深入的交流,更多的好像都是闭合性的问题。即便是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期待学生更多的参与和表达,学生的交流也常常落在几个词语和短句上,戛然而止,乏善可陈。一方面,大背景下的这一代的年轻人更习惯人与人的交流以图像表情包和片段式短语为主,缺乏口头表达的训练和交流机会。另一方面,也还是教师没有能提供更多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开启思维,激发交流的愿望。这两个片段都是我在课堂上对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尝试。

《琵琶行》作为文学史上的佳作,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除了欣赏作者对于声音的生动描述外,在我看来,本文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如何理解陌生人之间情感共鸣的真实性,以及这种情感共鸣之于每个人的巨大价值和意义。所以需要通过立足文本,深入文本,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利用他们的学习储备进行迁移,帮助他们完成更丰富具体的理解,激发他们更准确而清晰的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个目标体现了社会对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更高要求,不仅要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更要拥有熟练运用语言进行较深内容的阐述和表达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需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能力,包括清晰准确的表达、逻辑严谨的推理、合理的论证,以及思辨的思维能力。我们知道,逻辑思维的形成是一个从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到概括的过程。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文学作品,可以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