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还是“避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案例研究

“入世”还是“避世”——《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案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宝山校区)施雯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堪称儒家最经典、最原始的“百科全书”。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万事之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他从30岁收徒讲学,至73岁去世,四五十年间,与学生互敬互爱,平等相待。《侍坐》一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本文属于教育类专篇,与其他“子曰”篇相比,本文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二、名家评述

张人和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中谈到本文,指其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全文文字不多,篇幅较短,但记事完整,有层次,有重点。记述孔子同他四个弟子的谈话:先写弟子侍坐;次写孔子的发问和子路抢先回答;再写冉求、公西华和曾皙的回答,及孔子对曾皙看法的赞同;最后写曾皙的发问和孔子的评论。脉络层次清晰可见,重点记述的人物是孔子,弟子中着重记述的是子路和曾皙,特别是曾皙。余者泼墨甚少,有详有略。

其次,记事中能够展示出一定的人物性格。文中记述的五个人,性格各异。孔子在同弟子的谈话中,表现得从容不迫,含蓄深沉;能够恰当而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亲切和蔼,循循善诱。子路直率,但不谦虚。冉有谦虚,但志向不大。公西华谦虚。曾皙的性格表现得最突出。文中写他会弹瑟,志向与另三位同学不同,他更愿意在明媚的春天,同一群青少年朋友到郊外去游泳吹风,快乐歌唱,这表明他的志趣不在从政,而是陶醉于自然。文中又写他待另三位同学出去后,问孔子为什么笑子路。这些记述都清楚地展现出曾皙清高洒脱、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

最后,语言精炼,包括一些描写的文字也都言简义赅。如“夫子哂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等,把人物的情态、风貌逼真地刻画了出来。此外,本文结尾处孔子的回答用反问的形式,显得含蓄有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结合课后注解基本能够疏通文意,对人物形象与性格也有一定把握。但对教材文本的深入品读能力还稍欠缺,思维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核心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的要求。学生只有在阅读中质疑了、批判了,才能对文本形成自己的感悟,才能养成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质量。文言文的教学是去伪存真,扬善弃恶的过程,是对我国优秀经典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共性去抹杀个性,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用批判性眼光看待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的生命个体。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析孔子的教育观和政治主张。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与人物性格。

(3)从批判性角度对《侍坐》文本进行多重角度探析。

二、课前预习

(1)了解有关孔子与《论语》的文学文化常识。

(2)结合注解疏通文义。

(3)提出你在阅读时的质疑。

三、教学难点、重点

以批判性思维解读《侍坐》。

四、方法与手段

提问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指导法。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经过同学们分角色朗读,孔子这四位弟子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下面请大家来品读一下人物志向与性格特点。

生1:我觉得子路是四位学生中最直率的。他“率尔而对”,并且说三年后就能让国家的百姓变得有勇气且懂得道理。他的志向很宏大,敢于承诺,就是不知道结果会怎样。相比之下冉有就显得很谦虚,他说他能让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百姓富足,至于礼乐就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就更加谦虚了,他不敢说能胜任,但愿意去学,而且愿意做主持礼赞的司仪。曾皙和前三位学生不一样,他更加注重享乐,淡泊名利,想过恬淡闲适的生活

生2:我来补充一下,公西华愿为小相,但“宗庙之事,如会同”,事关国家大政,所以这不是小相,而是承担了国家的大任。曾皙的确是贪图享乐之人。

师:子路鲁莽、直率,有雄心壮志,也敢夸下海口,相比而言,冉有就比较谦逊,同样是为期三年的治理,但国家规模较小,治国目标也限于“足民”,与子路“同志”却不同谋,表现出较为低调的治世态度。公西华则更加谦虚委婉,“非曰能之,愿学焉”,这是谦虚委婉的说法,也许含有对前两位同学,尤其是子路的不以为然。“宗庙之事,如会同”事关国家大政,“为小相”则表明自己愿意参政而不求至贵。那么,曾皙是贪图享乐的人吗?对曾皙性格的品评还有哪位同学可以补充呢?

生3:我觉得曾皙不是贪图享乐之人,他也是有志向的,只是这个志向不是治国,而是希望国泰民安。具体怎么做他并没有说,但我看到当其他弟子在谈论志向时,他却在弹琴,说明他对音乐有着热爱之情,他能谈到“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他是希望用礼乐来教化百姓的,这应该就是他的理想

师:曾皙在回答孔子的问题时,先是“舍瑟而作”,接着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异乎三子者之撰”。他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向老师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百姓同游同乐的美好图景。这其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洒脱的精神境界。用礼乐来治国,这就和我们之前在介绍孔子时所谈及的“以礼治国”相吻合。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分角色饰演。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重要训练,分角色饰演正是朗读的延伸。《侍坐》一文人物性格特征明显,语言生动,非常适合学生分角色饰演。在学生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加入他们自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揣度,有利于他们深入解读主旨,提升学习效率。

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之下,四名学子言志抒怀,他们共处于一个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张扬了各自的个性。子路莽撞、率真;冉有谦虚、谨慎;公西华委婉谦逊,以上三人的性格特点,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分析到位。但对曾皙的形象品读则需要深入思考,前两位同学的回答浮于表面,说曾皙只是闲适恬淡的享乐心境,是因为他们没有关注到冉有所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没有关注到公西华所说“端章甫,愿为小相”。这两位谨慎发言的学生都谈到了礼乐之事,冉有不敢去想礼乐,公西华也只敢做司仪官,可见在春秋时期,礼乐是治国最高的境界,孔子一生都在为此奔波努力,游说各方,希望诸侯国能采纳他的仁政主张。因此曾皙所描绘的和谐之景即是孔子梦寐以求的治国之盛景。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

师:在孔子的引导下,几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也得到全面的发挥。此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希望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林晨同学问:“夫子哂之”的“哂”字是微笑还是含有嘲笑之意?蒋灏缘同学问:“夫子喟然叹曰”的“喟然”如何来解读?可见我们同学都仔细地读过课文,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老师也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觉得《侍坐》中“吾与点也”是无奈的赞同,还是对曾皙志同道合的欣赏?请证明你所支持的观点。接下来请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

·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注解或工具书来疏通文义,比在课堂上由老师逐字逐句地讲授灌输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预习环节,最重要的是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质疑。高中文言文教学旨在发掘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领悟其中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思维品质与审美鉴赏能力,达到塑造自我,提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目的。但同时,自汉代至近代的历史文化又相对缺少逻辑理性的精神积淀,种种盲目迷信、不尊重客观规律,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客观存在。而文言文正是这两种良莠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思考、有发现。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预习质疑,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思考,对《侍坐》的文本进行多方面的解读。学生在主问题的引领下,会发现更多与主问题相关联的分支,而对分支问题进行大胆的质疑、批判则需要他们自主寻找立论依据,用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下面为同学们提供三个背景材料。背景一,史料记载,孔子是69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于73岁去世的。《侍坐》所记载的情景发生的时间据推断应该是孔子71岁到72岁之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前一两年。

背景二,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

背景三,在《礼记·表记》中“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生:老师,除了您提供给我们的这三个资料外,我们还想了解一下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的生平,或者您允许我们自己去查一下。

·教学反思

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问题,而且担心学生阅读文史典籍会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我一开始并没有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机会,而是直接将孔子的晚年经历、朱熹对曾皙的评价与《礼记》中的相关材料出示给学生。没想到同学们在讨论时,提出了想要了解人物生平经历的想法,可见我低估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诉求与能力。查找背景资料,也是学生广泛涉猎、潜心阅读的过程,这时需要老师耐心指导,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资源自行解决。

在这一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合小组成员的力量,相互协作,对问题进行反复论证。语文课堂的小组讨论,必须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调控工作,采取灵活方式,这样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师:刚刚小组讨论时,我听到大家的观点并不统一,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形成两方阵营,我们以辩论的形式展开讨论。

生1:我们支持的观点是,晚年的孔子赞同曾皙的主张,对其是志同道合的欣赏。因为他周游列国,年事已高,此时已经疲倦了。他希望能有人理解他,因此当曾皙描绘出一幅暮春游览的盛景时,他大为赞赏。

生2:我们的观点是孔子无奈地同意曾皙的说法。刚刚前面的同学也说是晚年的孔子疲倦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是积极的儒家入世观,而曾皙这么佛系、淡薄,他们怎么可能志同道合,难道说孔子晚年改变主张,信奉道教,无为而治了?

生3:我来补充一下我方观点。连朱熹也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这句话是说曾皙做了他该做的事,在他该在的位置上,没有宏图大志,但点滴汇成江河,他还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和孔子思想吻合,孔子对他大为赞赏。

生4:我觉得你们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老师给我们的《礼记》中提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但你们没发现,曾皙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失礼了吗?别人回答老师问题时,他自顾自地弹琴,当老师问到他时,他还发出“铿尔”的声音,铿尔是清脆的声音,感觉有点目无尊长,孔子怎么会喜欢这样的学生?他一直主张“以礼治国”,曾皙这样的做法太无礼了,所以我们支持孔子是无奈地“与点”。

生5:我们知道,曾皙弹琴,并且描绘了在高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的画面,这些都和孔子以礼乐来教化百姓主张高度吻合,所以孔子赞赏曾皙是由内而发,并不是无奈的表示。

生6:刚刚我们用手机在网上查到,子路的年龄比孔子小十岁,曾皙是曾参的父亲,曾参也是孔子的学生,而且文章的标题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按照符合礼制的观点,曾皙的年龄应该比子路小,比冉有和公西华大。但在述志时,曾皙是最后回答的,他还在别人都离开后,去问孔子为什么“哂”,这样做实在不妥,我们还是觉得孔子并不是真正欣赏他,只是因年事已高,累了、乏了,避世了。

师:感谢两方同学带给我们的精彩辩论,说到孔子,纵观他的一生,他将“礼”与“仁”作为自己的政治思想,积极入世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治国方针,他主张“为政以德”“以礼治国”,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在《侍坐》中,孔子对率性的子路以“哂之”,这种略带讥诮的笑容说明他对子路的鲁莽刚直有些不满。敦厚谦让的冉有说自己的理政能力“比及三年,可使民足”,却对“礼乐”大事“以俟君子”,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这两位学生的表现均让崇尚以礼治国的孔子深为不满。于是他“喟然叹曰”,感慨只有曾皙描绘的淳朴民风、太平盛世才是他心目中礼治治国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有同学觉得晚年的孔子已经表现出消极的避世观了。同学们分析得也有一定道理,孔子是69岁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73岁去世的。《侍坐》所记载的情景发生的时间据推断应该是孔子71岁到72岁之间,也就是孔子去世的前一两年。事实证明孔子周游列国最终是失败的,在当时崇尚霸权的形势下没有哪个诸侯国敢采纳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当孔子理想破灭以后,他的思想就有可能发生转变,从积极的入世观变为消极的隐退。只求暮春郊游时的寄情山水、怡然自得、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道家避世心态。曾皙的洒脱、飘逸恰恰符合晚年孔子的心态,于是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至于曾皙,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这样写道:“原来刚才他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瑟,听到老师问自己,他让瑟声逐渐逐渐缓和下来,缓和到最后一声,‘铿尔’。曾皙不慌不忙,‘舍瑟而作’,毕恭毕敬站起身来对答老师的问话。”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并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可见曾皙是一位为人随和、情趣高雅、有很高礼乐修养的学生。孔子本人也有很高的音乐造诣,曾皙的表现恰恰迎合了孔子认为只有音乐才能完善人格修养和实现社会大治的观点,最终得到了“吾与点也”这句评价。

持反对观点的同学可能发现,文章的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这一排序完全符合儒家由长及幼的礼仪,而文中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并没有按照由长及幼的礼仪顺序:先是子路“率尔而对曰”,接着是冉有和公西华,曾皙并没有按照礼仪顺序述志。并且在《礼记·表记》中:“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可见孔子要求弟子的举手投足、神色言谈都不失礼于人。曾皙在老师问志时,只顾着自己弹琴,仿佛没有听见老师的提问,实则在察言观色,观察老师对其他几位学生述志的态度。作为最后发言的学生,他先以“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自己与众不同。接着他巧妙地回避了自己的从政理想,向老师描绘了一幅“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和谐画面。不仅如此,在师兄弟们都离开之后,他明明知道老师的态度却还追着老师点评其他三人所述的志向,一副颇有心计,小人得志的面容出现在读者眼前。孔子最后的评志,并没有助长曾皙得志后膨胀的气焰,可见,孔子对曾皙的人品并不赞同。

《侍坐》一文的阐述解析,历来是以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观点为主流思想。我们可以结合背景,层层深入,找出疑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探究人物性格,让文本的解读不再囿于前人的经验和论断,有自己的创新。

·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既需要文本细读,也需要整体感知。西方人在解读文学作品时,都非常重视逻辑分析和语法分析,采用分析、演绎、归纳、综合等论证方法;中国人则比较重视整体、直觉、意象、意境。而今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用逻辑的思维反思建构自己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批判性知识的特定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思辨性思维对文本解读的帮助;也要用整体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悟”出真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强化训练,要求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还要教导学生敢于对既有知识大胆进行批判、质疑,甚至运用可靠的证据来修正或推翻原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