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寻常最奇崛——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瞿晨颖
教学目标
(1)学习从诗句中的词、句、段入手,赏析本词的诚笃之情。
(2)通过与现当代表达思念的歌词比较,体会不同形式之美之巧。
(3)欣赏各类歌词,感受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附一教材分析
本篇作品选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词被誉为“千古悼亡词之首”,豪情的苏轼也有其柔情的一面。全词最大的特点是沉痛之情流溢于淡淡的追述中,作者没有浓重的刻画,悲切的呼唤,表达方式很寻常,却让读者在阅读、诵读中感受到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唐圭璋评价:“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选入教材的是经典,但我们要发现,词中娓娓道来式的、引而不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今学生接触的歌词、文本之间差距很大,学生很难感受得到作品中的情感,很难为之动容。苏轼与王弗之间有隔,学生与作品更是。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去激发学生探究之欲望,在文本中推敲词句,挖掘作品的词句表达、细节描写、画面感以及独具匠心的结尾,启发学生去思考,再和学生接触到的歌词作比较,带领学生突破障碍,去走近、欣赏古典诗词之美,进而去思考含蓄与张扬之间的差异,在文化传承中有所取舍。
▶附二学情分析
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去点燃学生热情,进而让其有所思考,有所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与感受平实语言背后的诚笃之情。
▶附课前预习
(1)每人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对爱人表达思念的歌词,抄录下来,并说说推荐理由。
(2)查找资料,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重点体会苏轼与王弗的挚爱深情,理解本文题目词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选取两首学生喜欢的歌词片段,如:
日出又日落 深处再深处
一张小方桌 有一荤一素
一个身影从容地忙忙碌碌
一双手让这时光有了温度
太年轻的人 他总是不满足
固执地不愿停下 远行的脚步
望着高高的天走了长长的路
忘了回头看 她有没有哭
月儿明 风儿轻
可是你在敲打我的窗棂
听到这儿你就别担心
其实我过得还可以……
——毛不易《一荤一素》
当我爸走的那年我还没长大,
她哭红双眼抓住衣角忍住不讲话。
有多少个夜哭着打我电话,
我关掉手机就是不想回家。
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本硕连读清华毕了业,
她的孩子吊儿郎当模仿黑人做音乐……
——网络文学《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我们发现这些抒情歌曲在表达情感上都很直接,都运用了生活中的场景或某些修辞手法,真挚地表达了对亲人、爱人的思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悼亡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亡”就是对已经去世的亲人表达情感。我们通过学习,一起来看看这首词为何可以“技压群芳”?学完本词后我们再来作个比较,看看你们会喜欢哪种风格。
二、了解背景,走近作品
1075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苏轼40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1055年,19岁的苏轼迎娶了16岁的王弗。两人可谓才子佳人,珠联璧合。苏轼一生三位爱人,有说他对王弗是“爱”,因为王弗是其恩师之女,端庄贤淑,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世有过巨大的影响。两人相伴的日子琴瑟和谐,可惜仅相伴十年,王弗就辞世了,安葬在四川眉州老家,相传苏轼在其坟前种下三万棵雪松来纪念。
三、配乐诵读作品
采用先听范读、再学生齐读、男生读等多种诵读形式。
四、学生活动,研读文本
提问:你觉得词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是哪里?小组交流,派一人做发言。
提示:(1)“茫茫”可以用其他词替换吗?中文或英语都行。“茫茫”写出了生死相隔,距离之远,阻隔之深,永不能见之情。
(2)“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矛盾吗?不矛盾,写出了王弗是其“心上人”。心上的理解。
(3)“尘”的理解。不仅是真实的尘埃,在此处更有“尘世”之感,40岁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照应前文之“孤”,王弗之孤,苏轼在爱妻去世后的落拓之感,无处话凄凉,岂不更孤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画一下你眼前的苏轼。
(4)下阕开始记梦,王弗在梳妆,相逢的是几岁的苏轼和几岁的王弗呢?请学生用现代汉语还原“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感受这个画面中的“相逢”,为何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呢?无言比有言,更有力量,更能传递阴阳相隔,彼此明了的悲怆之感。
(5)作者以景结尾,为何是“明月”?柳永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和相爱之人分别后的迷离凄惨。苏轼笔下的“明月夜”怎么理解?作者希望千里之外的坟茔中的王弗可以感受到苏轼的祝福,遥寄思念,与《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着一样的情怀。即使永不能见,还有永恒的明月和永不凋零的雪松相伴。
要求:再读全词,小结全词。
(1)静态的画面。“孤坟”、“尘满面、鬓如霜”的作者、“正梳妆”的王弗、相对无言的两人、明月映照下的短松冈。这是静默的力量,静态画面下流淌的是深邃喷涌的情感。
(2)数量词和否定词。“十年”“千里”“千行”“不思量”“无处”“无言”,这些是作者勃发情感的体现,对亡妻爱之深。作者还表达了彼此之间的默契、交融,所以当时间已逝、空间阻隔时,作者自然会写下这样的一首作品。
(3)精巧的结构。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虽以“记梦”为题,但现实更是作者的情感立足点,王弗在梦里,苏轼在人间。人间之痛,痛如何哉!作者记梦,却不仅仅记梦,巧妙地将现实和梦境勾连,让人动容。
比较思考,思维提升。提问:相同的情感表达,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明确:九百多年的间隔,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不容小觑,现代人的情感传递方式直接、大胆、充满力量,这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高速的时代让那种“慢”显得格格不入,生活需要释放,情感更是喷涌。但苏轼词的魅力不容忽视,经典的内涵仍值得回味,人类的情感是细腻的,是一寸寸累积起来的,是有浓重个人色彩的,所以情感的表达是否也同样应该更个性化一些,更精巧一些?希望学生都能成为智慧的品鉴者,在阅读中发现精华,感受快乐。
五、作业
使用一些表达技巧,创作一首歌词表达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