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相呼应,意景浑融——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本诗谨严格律中的音韵节奏之美。
(2)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将悲秋之情、生命感慨和忧国之情融为一体的“意景浑融”的境界。
(3)通过细品语言和诗歌,感受语言和意脉的遥相呼应,在思维品质上提升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将悲秋之情、生命感慨和忧国之情融为一体的“意景浑融”的境界。
难点: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和意脉的遥相呼应,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附教学和学习建议
(1)教师要注意学习情境和任务的创设,课堂主问题要清晰、明确。
(2)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使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达到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真实提升。
(3)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知晓本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整体的学习任务目标,以及本单元三首唐诗的大致内容和不同特点。
(4)学生课前要通过网络或书籍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做到初步“知人论世”。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1)结合课下注释熟读课文,然后试着有感情地朗诵并上传音频至“作业笔记”(开放“提交后全班可见”,让同学们互听互评共赏)。
(2)了解杜甫生平和代表作品,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在其间的经历。
二、导入
播放部分同学的诵读音频,完成初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并交流诵读感受和听读感受。
三、提出主问题
整首诗中诗人是如何将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融为一体的?
四、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1:再读诗歌(个人),划出节奏,将对诗句的理解和语音的高低、停连、快慢结合起来,并注意节奏语调的变化
整首诗四联全部对仗,在唐诗中实属罕见。而且在朗读时并无板滞之感,这是因为诗歌内部节奏上有声律和节奏的变化。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对杜甫的《登高》有如下评价:“通章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臆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之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
·补充信息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活动2:文本研读——感受情感基调,梳理诗歌整体意脉
“哀”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全诗由“自然之秋”感“人生之秋”,境界高远阔大,雄浑悲壮。
活动3:文本研读——品“自然之秋”内容及诗句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学生是从高一开始接触古代诗歌鉴赏的学情,在开始诗歌鉴赏的教学之前开展“读诗须懂诗家语”的研学活动。通过研学,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感、节奏感以及含蓄性、情感性、跳跃性、省略性等独特特点有了一定感知和认识。同时,借助“想象”把握意象和意境的特点,对学生初中时期接触过的诗歌进行回顾和强调。
·补充信息二
(1)“回”:书下注解“盘旋”“风急”,故鸟只能在低空盘旋,无所归依。
(2)“清”“白”:联系上句这两个字也不再仅仅是清朗明净,而有了凄清空旷之感和凄凉之意。
·补充信息三
(1)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向以猿多著称,夔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2)杜甫与夔州。公元766年,55岁的杜甫告别成都的草堂,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暮年杜甫在夔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爆发出惊人的诗歌创造力,共作诗430余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都作于夔州。从内容到形式,杜甫的夔州诗都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诗歌写作更自由,却妙笔天成,难以匹敌。葛晓音在《杜甫诗选评》中评价:“率意成章的作品和逞其才力的作品各见增多。它们一般都是抒写日常生活的闲情琐事,或与朋友酬唱赠答、谈艺论文等。前者长短不拘,如陈贻焮先生所说,是当文章随便写,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他的心情,有的苦涩,有的古拙,有的粗放,也很有诗意。后者以长达千言或数百字的五言排律为代表,排比铺张而又对仗工整、一韵到底,难度极大。无论难易,都标志着杜甫在艺术上的老境,可见其自由运用诗歌艺术的功力。这两类诗对于中唐两大诗派的形成具有启导先路的作用。”夔州也因为杜甫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标。
在夔州,杜甫的生活虽然有一定的保障,但老来多病、知音稀少也让其心境凄凉,内心寂寞。闻一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这样描述杜甫来夔的第二年:“本年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在夔州,杜甫不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君,还表达了对人生的终极思考。
活动4:品读颔联,赏“千古绝唱”中跨越时空的生命告别。颔联被誉为“千古绝唱”,你认为“绝”在何处?
①对仗极工之绝。②跨越时空之绝:“无边”给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充分展示了境界的辽阔。在诗人笔下,普天之下,率土之滨,似乎纷纷扬扬的都是潇潇而下的落叶。“不尽”又有悠远的时间感,唤起读者对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随时间流逝而消亡的生命的联想。③叠词运用之绝:“潇潇”“滚滚”和“无边”“不尽”搭配,形成节奏和韵律之美的同时,更加强了境界的阔大和对生命消逝的悲凉之感。④既借自然界落木的陨落写人生的告别,又借自然的永恒写人生短暂之绝。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阮籍的“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又如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引发人的无尽联想。
活动5:品读颈联,“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人生之秋”。并结合在自主研习中所了解的杜甫生平和时代背景,结合杜甫其他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诗的颈联,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析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补充信息四
(1)“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旧唐书·杜甫传》
(2)葛晓音追踪伟大诗人杜甫一生的心路历程,在《杜甫诗选评》中把杜甫的一生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少壮漫游(731—745年),旅食京华(746—755年),奔赴行在(756—759年),度陇入蜀(759年),定居草堂(760—765年),滞留夔州(765—767年),漂泊荆湘(768—770年)。诗人可谓一生漂泊,历经生死,说“万里悲秋”所言非虚。
(3)天宝十四年(755年),诗人44岁,安禄山反。从公元755年12月开始,一直到公元763年初结束,这场变乱一共持续了八年之久。唐王朝的人口一度从原来的5300多万,减到了1700多万,八年战乱,人口竟然锐减了60%。唐王朝经历战乱之后,亦由繁华进入衰落。诗人亲历目睹,浓重悲哀可想而知。
(4)“岁暮,丧幼子。”
“甫寓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相,儿女饿殍者数人。”——《旧唐书·杜甫传》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诗人可谓兄弟分离,家破人亡,独登台,无亲朋之悲怎不油然而生。
(5)“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族传统在诗人幼时就激发起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祖父杜审言的诗名给杜甫带来的是“吾家诗”的自豪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许多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百姓命运的悲悯。可是终其一生,诗人只担任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一些小官职。已至暮年,功业未竟,并将永为遗憾,诗人内心之悲可以想见。
(6)其余如多病等个人境况,更将诗人生命的悲哀和绝望表现到了极致。
活动6:全诗内容如何遥相呼应,使自然之秋和人生之秋达到意景浑融?
颈联是外界之景和诗人内心之情的连接点。“万里”上接“不尽”,“悲秋”是前两联的秋景带给诗人的情感体验,“常作客”写出了诗人内心毫无归属感的感受,如首联所写无枝可依的飞鸟一般只能四处漂泊。“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独”字也传达出了“不尽长江滚滚来”带来的生命无所归依的苍凉感受。
诗中诗人生命悲凉的体验和生命告别的凄楚与绝望,如猿的哀鸣声、盘旋的鸟儿、潇潇而下的落叶、滚滚向东的长江般,在耳,在目,在心,绵延不绝,驱赶不走,挥之不尽。
活动7:拓展延伸——对于本诗的尾联,历来评论家有不同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理解。请参看下列不同评价,再深入研读和体会诗歌,并和本小组同学交流探讨。
胡应麟:此篇结句似微弱者,……只如此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诗薮·内篇·近体中·七言》
朱翰:“潦倒”应“多病”,止酒倍加寂寞,何以解忧消愁!此进步法。胡元瑞谓结联为软冷,此隔靴之见。——《杜诗七言律解意》
赵辰瑷:发无可白,酒不能倾,当此凭高极目之时,真有不觉百端之交集者。诸家独赏“万里”“百年”之精确,而反嫌结语卑弱,其又足为定论乎哉!——《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卷二
何满子:反复讽诵全诗,结句终究给人一种气力不足之感。但此句之不足以为全诗病者,在于它和前七句气脉贯穿,前面三联一气排闼之势犹有充沛的余力足以济穷,足以包容其荏弱,足以维持其全诗的雄浑苍凉之气于不坠。这样,末句在全诗完整的意象上还能尽其构成上的一份功能;它融入整体,然后显得它的存在具有意义。……至于末联之于全诗,等于两句补语,或如高潮之后的下降,主体既佳,全诗自美。艺术作品也正如人体一样,不能苛求十个指头一般长的。——《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活动8:迁移思考——英国BBC四台推出的单集58分钟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思考。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欧文在片中这样说:“杜甫的作品定义了诗歌的审美标准。他拥有敏感的思维,能读到这样的作品,是一种幸运。”也有人说:诗人生活的时代早已离我们相去甚远,但终年熙攘的杜甫草堂、孩童张嘴都能背诵的经典名句、搭配古琴演唱杜诗的大学诗社都昭示着这份深沉和执着从未远去。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下来并和同学分享。
五、课后巩固
(1)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拓展延伸:批判性思维训练一,小组交流探讨。
(3)迁移思考:批判性思维训练二,读写一体。
六、拓展学习
(1)葛晓音.杜甫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3)BBC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