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言志:文言教学中的思维启迪策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案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罗莉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文简称《侍坐》)出自《论语·先进》,是入选沪教版必修教材高中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陶冶情操,养育心灵”是本单元设置在导语部分的引言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对象,运用积累的语言学习材料和语文知识框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理解分析与评价,收获形象的思维能力,从而有理有据地表达和阐述自己对于“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发现,形成自己对语言与文学的独到见解。
作为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侍坐》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与其他阐述孔子思想及理念的文本不同,它借助特有的人物形象呈现,而非单纯说理,配合孔门四弟子的言行记录,刻画了一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侍坐》入选高中必修教材篇目,不仅为学习主体展现了融洽的师生氛围和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更传递了孔子远大的政治抱负与精神追求。
二、名家评述
“四子言志”作为《侍坐》的核心内容,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所述的志向,学者所持的观点并不统一,尤以“曾皙之志”为典型代表,争论不一。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杨伯峻:春游说
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是这样翻译的:“暮春三月,春天衣服都穿定了,我陪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在杨伯峻先生的笔下,曾皙述志的画面,是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景象。而暮春郊游,是一种自觉投身自然怀抱与恬然自适的乐趣,流露的高雅的性情,也表达了他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喜爱。
2.王充:雩祭说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明雩篇》中说:“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讽)乎舞雩,风(讽),歌也。咏而归(馈),咏歌馈祭也。”
“浴”,按其本意应是“去身垢”,是古人洁身祭祀的基本要求。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而“咏”的意思则是“吟诵诗词、赞语”;“归”通“馈”,馈赠、进献之意。《礼记》云:“雩祭,祭水旱也。”曾皙所描述的暮春图景是人们求雨的祀祭,正如沿用周朝的礼仪主持一场祈雨仪式:带领十二三人,于沂水中洗净身上的污垢,从水中鱼贯而出,如蛟龙出水,登上舞雩祭台,高唱着祈雨的歌谣,吟诵着祈祷上天的赞语,心底虔诚,寄托“礼教”的理想。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心中致力于开创“太平盛世”,主张“克己复礼”,而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世处方,方能恢复社会秩序,安邦治国。
3.杜道生:讲学说
学者杜道生在《论语新注新译》中写道:“曾皙期望作为的则是教育,正是孔子之志,正是孔子在历史上之伟大业绩。”他用形象化的方式描绘了对青少年的教育情况。
孔子所处的时代,授业讲学不一定非局促一室、正襟危坐不可。《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向孔子提问,孔子提出的包括如何“崇德、修慝、辨惑”的个人修养,也将“讲学说”所传递的教学理念与氛围呈于台面。
三、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以后,沪教版语文教材将部分儒学经典文章安排在了高三学年。此前,在第五单元中,学生已学习了《论语七则》和《孟子二章》的相关内容,在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化材料的基础上,就文学作品所宣扬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领悟与体会,比之过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脑海中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文言框架。
《侍坐》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是《论语·先进》记叙孔子师生谈论各人志向的情景小结。对学生而言,每日需要经历的课堂生活与文本“师生问答”的内容不谋而合,场景再现的文本学习,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但阅读此类具有代表意义的古代文言作品,部分学生缺乏兴趣,主动性不高,需要在教师的推动下才能完成相关任务。由此,高中阶段应逐步在思路上开拓一种新的境界,发展逻辑思维,在基本能够概括、辨识和归纳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结合现实意义对文言文作品的阅读展开辩证思维的阅读与鉴赏。
四、核心问题
《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最长的一章,其文学意蕴深远,主要表达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政治抱负两大主题。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孔子教育理念中的体现;二是“吾与点也”评价与孔子政治抱负的契合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语句的翻译,了解孔子及《论语》基本常识。
(2)把握人物的鲜明个性,概括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政治主张。
(3)分析人物对话,探讨孔子不同评价背后的原因与深层指向。
二、课前预习
(1)预习圈画《侍坐》的字词注释,朗读课文两遍。
(2)复述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内容。
三、教学难点、重点
结合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探讨孔子对四名弟子不同评价与态度背后的原因,并归纳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和主张。
四、方法与手段
1.阅读梳理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培养语言知觉。在基本通顺的基础上,借助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意义与用法,圈划关键词句以梳理文本大意。
2.课程评价
《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关于“立志”的言行,直接还原了教师与学生的日常相处场景。本课以学生的视角,尝试从观摩者的角度评价孔子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依托《课程评价》的设计思路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体会孔子的教育理念。
3.小组合作
本课人物性格分析不难理解,但孔子对四名弟子不同的评价与态度值得玩味。学习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在分享观点的过程中辩证思考,力求语言准确,讲求逻辑,呈现自己独创性的批判思维。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中,《论语》有其独特的精神力量。我们在第五单元学习了《论语七则》,对孔子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主张有了一些了解,你是否还能回忆出一些经典的文段并予以说明?
生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坚守仁本)
生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淡泊乐道)
生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会从师)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尝试圈划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句段。
(齐读课文)
生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句描绘了四名弟子陪长者孔子闲坐的场景,该句作为故事开端的第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生2:“夫子哂之。”本句叙述了孔子的神态,注释译为“微笑”,是孔子对第一位弟子言论的见解评价。
生3:“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一句叙述了孔子的语言,是孔子对最后一位还未发言的弟子的鼓励。
生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本句也是叙述了孔子语言,将孔子的态度展露无遗,表明其赞赏“曾皙”的言论,将故事的情节带入了一个高潮。
师:大家找得不错,基本能将故事的情节梳理清楚。但各位同学忽略了一个细节,它出现在第一段,讲述了今天师生对话的中心内容。我们一起再把第一段朗读一遍,大家看是否能找到相应的语句?
(朗读课文)
师:大家找得怎么样?
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师:没错,就是这句话给了学生一个“台阶”下,创设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将本文的中心内容串联了起来。孔子由谈论各自的“志向”发起提问,继而引起了四位弟子各色的“述志”片段。我们可以给文本的框架做如下的梳理: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教学反思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尤其是文言文篇目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和时间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有些文本可以采取略读的方式,有些却需要仔细推敲,从横向与纵向的维度深化对文本框架的梳理,在第一时间充分内化篇章所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当然,本文的难点不在于故事情节的梳理,此番教学可考虑适当缩短框架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预留更充分的时间,让学习主体主动思辨,例如可以就所谓的“给学生下台阶”这个片段,做一番思维火花的探讨。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
师: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依据文本完成表1,推敲本文出现的四位弟子的人物性格与形象。(3~5分钟完成)
表1 《侍坐》中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一)

(续表)

师:我们来看这组同学的当堂习作,梳理得不错,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同学还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的问题。对话,顾名思义是由两个人展开,因此,除了弟子以外,我们不能把“孔子”这位提问者抛诸脑后。
生1:除了第一位弟子的“述志”,孔子哂之,其余并未直接给出评价。
师: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孔子“评志”的部分,其实就有直接的文本对应弟子的人物性格形象。我们可以从文本挖掘到一些信息,进而支撑我们的人物性格探索。
生:“是故哂之”“唯……也与”“安……者”“唯……也与”“非……而何”“孰能……”
师:每个人都在对话里呈现了自己的志趣,那么依据文本,公西华比之冉有完全一样吗?
生2:他在述志的时候,提到“愿为小相”,比之更谦虚。
师:“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公西华的言语中无不透露出他想要从事“礼乐教化”的信息,但由于“冉有”已经表达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便委婉地将话语转圜为“愿学焉”。因此,我们可对比两位弟子的言论得出新的形象分析。
生3:他很会说话,委婉得体。
师:我们把语言再表达得精炼一些,即“娴于辞令”。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四位弟子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完善表2的内容。
表2 《侍坐》中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二)

(续表)

师:表现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无外乎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进行描写。从表2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找到相关的术语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去对应文本的语段,但这些都属于表达方式的层面。从整体来看,孔子对四名弟子的态度还是比较明晰的。
生:他更赞同曾皙的志趣。
师:没错,那么从宏观上来把握,我们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予以探析。“吾与点也”传递的内容是赞同与欣赏,而前文不褒不贬的态度正好为后文的赞扬作了一定的铺垫,我们把这一手法称之为“欲扬先抑”。
·教学反思
《侍坐》一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盘坐闲谈经历以简约的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动作神态、对话语言的准确描写,从“子路”的“率尔对曰”,到“曾皙”的“舍瑟而作”;从“冉有”的“仅使足民”,到“公西华”的“愿为小相”,每一帧描写都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传神的人物个性,使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教师此番片段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本文“精于描写,个性鲜明”的手法逐步解析。同时,以表格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从聚徒讲学,到提出“有教无类”,其教育思想在时间的洗礼下经久不衰。请大家阅读PPT,概括其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
([PPT展示]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生:因材施教,识人知人。
师:概括得非常到位。就“凡事一听到就行动吗?”这件事,孔子对冉求和仲由两位弟子给予了不同的答复。
师:请同学思考,《侍坐》中是否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呢?
生1:我认为有所体现,孔子对四位弟子给予了不同的评价与态度,这就是一种“因材施教”。
师:能再具体一些吗?我们思考分析这一类问题时,不能止步于给出观点,而不就文本或者不立足于社会历史背景加以探讨。“因材施教”指的是“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评志”的结果不同,并不能代表其施教的科学性。
生2:我认为基本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对于直率莽撞的子路,孔子以“哂之”的方式委婉提醒,并不当面挫伤他的自信;对于冉有与公西华的谦虚谨慎,孔子则肯定了他们的才能,并予以鼓励的态度;对于曾皙别具一格的旷达肆意,孔子又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的欣赏与赞许。对待四人不同的态度,孔子是从人物性格入手,在知人的基础上表达立场与评价的,称得上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师:说得不错,既结合了“因材施教”的特征,又联系了文本的依据,值得我们学习。
师:类似这样的考题在我们的现代文考卷中也经常出现,旨在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其实只有把自己给说服了,才能条分缕析地说服考官。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要驳斥“因材施教”的理念,该如何作答?
生:我们所能寻找的文本目前局限于本篇课文呈现的内容,而一个人的人物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叙述就能够完全呈现的,孔子即便给出了不同的态度与评价,也不能说就一定完美地配适每一个个体,毕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孔子自己所说。
师:是不错的思考,联系社会历史背景,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请写下你的思考。
·教学反思
“因材施教”是人们公认的科学教育原则,孔子身体力行为今天的教师做出了榜样。本段教学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学生与教师针对孔子教育理念的思维启迪过程,从正反两面寻找有力的论据,从而佐证自己的观点。
当然,本段教学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因材施教”只是一个方面,如果从首段的话语背景来看,孔子“放低姿态,循循善诱”的情境导向,将师生关系直接转变成了朋友关系——“以吾一日长乎尔”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学内容真实性的直接反馈。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师:《侍坐》中师生问答的场景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犹如你们每天都在经历的课堂生活。今天我们尝试转换角色,以课程评价员的身份对孔子的此次教学做一次科学的评价(3分钟内完成表3)。
表3 “孔门课堂”评价

生1:我给了满分,因为孔子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科学教育方法,这些都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中体现,以学生的“述志”和教师的“评志”陈述为例。
师:这位同学评价很高,看来结合之前的文本探讨,同学们还是十分认可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的。
生2:我没有就整个课程表进行评分,而是着眼在了“教学氛围”这一栏,给出了18分的分值。
师:可以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2:孔子对子路的态度是“哂之”,而对曾皙却大加赞赏,其实无论二人性格如何,课堂上的鲜明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继续表达的意愿,从而不敢呈现真实的志趣。
师:这位同学的表达比较有意思,我们可以对“是故哂之”和“吾与点也”作出更详细的探究与思考。
师:《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言行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对探寻孔子的治学与治国理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来看一看《论语》里其他的片段,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PPT展示]《论语·公冶长》篇。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生1:这是孔子与孟武伯的对话,表现了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名弟子的评价。
师:不错,那么这个评价是褒是贬?
生1:虽然对于“仁”的解答没有给出答案,但对这三人,孔子给予了充分褒扬。
师:说得不错。尽管最重要的标准“仁”,孔子并未轻易许人。但在这一篇章中,老师孔子认为他们各有专长,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充分肯定了他们才能和性情。对应到本课《侍坐》的文本,我们其实可以采取一个横向的比对,同样出自《论语》,这些客观的记录者们为我们呈现了更加丰富立体的孔子,他不会随意给予褒奖,更不会随意在课堂上对一个人加以“哂之”。请大家再次体味一下“哂之”的意味,也就比较明晰了。
生2:注释里解释为“微笑”,但字典里“哂”含有一点儿讽刺的意味,我想这里的“微笑”就是意味深长的表征了吧。
师:体会得不错,孔子的“哂之”并不是直接批评子路的“述志”,只是针对他个人的性格特征给予了“因材施教”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勇气与信心,也对“率尔”的仓促发出了善意的微笑,毕竟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助力。
([PPT展示]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生1:“曾皙之志”又作何解呢?孔子为何大加赞赏?
师:我们首先要对曾皙的志趣做一番解析。
生2: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暮春咏归图”。
师:不错,这似乎有些答非所问,为了更好地理解“曾皙之志”,我们还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史记·孔子世家》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处处碰壁,不为所用。这种不满与对“治世太平”的期望使得悠游自在的“暮春咏归”成为令人心向往之的生活图景,“风乎舞雩”的教化礼乐又寓于其中,自然得到了孔子的赞美与欣赏。
师:课后作业。关于“曾皙之志”,历代看法不一。有王充的“雩祭说”,意在强调“以礼祈雨”的太平盛世;杨伯峻的“春游说”,旨在表达“暮春郊游”的闲适自在;亦有杜道生的“讲学说”,描摹了适意自在的授学场景。请你就本课所学,谈谈你对“曾皙之志”的思考。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我在这一片段的教学很好地诠释了对自主探究的思考,注重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王阳明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才之气如何同得?”对待名家大儒的观点,作为教师,只提供参考而非全盘输入,这样的教学与启迪,就充分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应用,有助于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理解与认识。
不过,对于“曾皙之志”与另外三子之志的本质差异,课堂并未给予完整的解答,与之前半段的《孔门课堂评价表》关联度也不甚紧密,可再斟酌教学次序和问题引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