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观点思辨:行为无节操而不知羞耻,追求功利而又自以为超脱。——冈村繁《陶渊明新论》

二、探究学习

(一)梳理文本

1.为何“归”?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2.如何理解冈村繁的观点?

矛盾心理,犹豫不决。陶渊明在序中表明自己家贫、多子,农业劳作不足以供养全家,但又没有其他的营生本领。他非常“坦然”地承认了自己在养家糊口上的无能,似乎不觉得这有什么难以启齿。故而在“亲故多劝余为长吏”的情况下,出任为官,而非本意。得官不久,陶渊明有些悔意,畅快地表达出自己有“眷然有归欤之情”,但公田里的庄稼还可等待一稔,待收获时再“敛裳宵逝”也未尝不可。直到“程氏妹”的丧情一出,作者才自免去职,终究踏出了“归”的这一步。

3.“归”离官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文中陶渊明为生计所迫,窘困无比,写下此文是一种坦诚;而对于辞职的最终选择,是本性使然,亦是面对自己的坦诚。

(二)知人论世

1.人物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2.五仕五隐

公元393年,陶渊明任江州祭酒,初次为官;公元398年,再次为官,成为桓玄的幕僚;公元404年,出任镇军参军;公元405年,投奔刘敬宜任参军;公元405年,在叔父陶夔的举荐下,任彭泽县令81天。

3.人物形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怀良辰以孤往。”

“孤”是孤独,文中三次出现这一字眼,孤以显志,也是对诗人人物形象的合理解说。他的遗世独立,必然需要直面孤独。夕阳晚照,引壶自酌,全然展现了一位孤独的隐士形象。本文的创作完成标志着陶渊明归隐生活的正式确立。对于“仕”与“隐”的困惑,从此完成了最终选择,躬耕陇亩自此成为生活的全部向往,而一代隐逸派之宗也由此流传。(〔屏显〕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三)探微知著

1.《归》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虚写。此文写于将归未归之时,归途中和归家后的情景乃是诗人“未归前的想象”。

·补充信息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钱锺书《管锥编》

2.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读中表示《归》文抒发了作者“回归田园的乐趣”,是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你如何看待作者的情感体验?

全文从序言开始,除却表明坚定的归心、欢愉的归途,与想象中的美好农事场景外,无不在传递一种内心在“仕与隐”之间的犹豫不决,而这矛盾的心理体验也从文本中一一流露出来,却最终在抉择归去之后归于平静。

(1)“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已经认识到过去误入官场的错误,尽管不可挽回,但如今想来未来的事却也还来得及补救。告别昨日的梦想,却也隐隐带来了一丝悲戚的忧愁情绪。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归家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我的衣裳,在踏上归途时心情愉悦。而细究这些细节,被作者拿来书写的不过是寻常之事,可见官场之旅压抑之深,反而凸显出“乐”与“悲”混杂的情感基调。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和“乐”此处都是意动用法,家园的和乐固然美好,我仍然需要努力去隐藏心间原本的那缕忧愁。“消忧”二字直接明白,揭露作者心中的悲情所在。而后文“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也在感慨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喟叹起人生起伏,忧从中来。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东皋”或在高岗,或在平旷,诗人在此抒怀,倾诉内心的愤懑与不平。作者大呼一声“已矣乎!”表示对前尘往事的决绝之心,亦获得了内心顺随自然变化,乐天安命的自在心境。

(〔屏显〕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三、小结

东晋的乱世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意地回归家园。这样一位坦然面对现实,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诗人,确实可称得上是一位质性自然、眷然归欤的踽行隐士。反观当下,能够像陶渊明一般坚守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已然不多矣。

四、作业

“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多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鲍鹏山

请写一段文字,结合《归去来兮辞》谈谈你对以上文字的体会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