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虽奇,脉理极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谢依岑
教学目标
(1)通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赏析知人论世的学习思路。
(2)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学会把诗句内容转换为具体丰富的画面加以语言描绘,赏析语言,品味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了解诗人对官场中黑暗世俗的憎恶,感悟诗人在对理想的追求中不事权贵的傲岸,以及追求生命自由,保持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怀。
(4)小组合作,探究诗人对诗歌形式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人梦游的缘由与经过。
(2)掌握诗人选用古体诗表达其内心豪迈奔放情感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曾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极言李杜文章造诣之高妙。第八课的前两篇恰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交流
(1)齐读文章,注意正音。
(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找出每一段中的重点字词句,梳理疑问。
(3)明确重点字词句,答疑解惑。
三、小组讨论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你具体谈谈对此评价的理解。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5分钟讨论。②小组交流、分享。③教师协助整理归纳小组交流成果。
四、整理归纳
诗境虽奇,①意象瑰丽,②意境奇幻,③运用想象、联想。
脉理极细,
(1)诗歌内容,①梦游的诱因:对名山胜境的向往。②梦游的经过:梦至剡溪—梦登天姥—仙境奇景—梦醒情状。③梦后的感慨:对权贵的抗争,点明主旨。
(2)诗人经历,金銮殿上得召见;陪侍皇帝无轻重;调侃权贵多树敌;碌碌无为拒奉诏;赐金放还烦闷苦。
(3)诗体选择,选用古体诗,兼用或长或短的句子,少受格律束缚,流畅自然地抒发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随着诗人感情的起起落落,诗句长长短短、节拍急急缓缓,灵活自然、浑然一体。
五、小结
诗歌内容与诗人经历之间形成呼应关系,全诗共三百多字,以自己梦游天姥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内容,梦境丰富多变、惊心动魄、意蕴深远。我们可以看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潜意识中发泄心中苦闷、满足内心愿望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作者人生经历沉淀后的向外抒发。
诗人选用古体诗表达其内心豪迈奔放的情感,一方面与古体诗特点有关,古体诗不像格律诗般受到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的束缚;另一方面,与诗作内容有关,古体诗更适合表现诗人梦游天姥的奇特历程;当然,这也与诗人特定时期的经历、一直以来不事权贵的傲岸、追求生命自由的情怀有着密切关系。
六、作业
(1)完成校本练习《梦游天姥吟留别》。
(2)预习杜甫《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