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纵横须有据——贾谊《过秦论》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上海市鲁迅中学 钱炜临
教学目标
(1)夯实文言基础,梳理文本内容。
(2)把握主要观点,思辨论证逻辑。
▶附一教材分析
《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源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册第三单元第11课,都是史论文,探讨前朝灭亡的原因,意在劝诫当朝统治者。
教材中所选《过秦论》是贾谊《过秦论》(上),主要探讨了秦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意在劝诫汉朝统治者要以秦为鉴,施行仁义。
全文共六段。第一段,交代了秦国有地理优势和政治雄心,秦孝公对内变法,对外连横,君臣一心,国家迅速崛起。第二段,交代了秦国国势日盛,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恐惧。六国合纵,人才济济,最终却依旧“从散约败”,秦国“宰割天下”。第三段,主要叙述了秦始皇时期,秦覆灭六国,统一天下,达到极盛之时。这三段,主要叙述了秦攻天下阶段。第四段,主要叙述秦守天下阶段,秦采用了一系列的暴政来守“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第五段,主要叙述秦亡过程,写暴秦无道,迅速覆灭。最后一段第六段是议论段落,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前文段落相对应。如“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与前三段(秦攻天下)相呼应;“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与第四段(秦守天下)相呼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与第五段(秦亡)相呼应,最后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先叙后议,中心明确。但对最后一句话中的“而”是否做“表因果,因而”来解释,是需要存疑的。如若按照“因而”来解释,那么也就是说秦因不施行仁义,所以“攻守之势异也”。但是,通过对前三段的解读,我们会发现,秦在攻取天下阶段并未施行仁义。那贾谊为什么如是说呢?是不是贾谊的观点不对?由此,让学生思考,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并根据文本解读和相关资料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辨阅读体验。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序言,探讨了后唐庄宗十五年立国却三年亡国的原因,是“人事”所致。欧阳修想以此告诫北宋统治者,以后唐为鉴,戒奢戒骄,防微杜渐。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第二段,主要写“得天下”之时,表现庄宗“忧劳”所以“兴国”。第三段,主要写“失天下”之时,表现庄宗“逸豫”所以“亡身”,由此在第四段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最后的“岂独伶人也哉”发人深省,使人不得不思考天下盛衰之理,有许多因素,如恶小不为,放任自流,必损国家基业。
欧阳修以史实为例,以“得失”天下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但是,也有人对本文论点究竟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还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还是“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有所争议。这可以让学生去辨析,根据在《过秦论》中所获得的思辨阅读经验,来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找到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获得批判性阅读史论文的阅读经验。
由此,我将本课学习任务主问题设定为“史论文常常会探讨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请试举一例,谈谈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并由此展开三个学习任务(见表1)。
表1 本课学习任务

(续表)

▶附二教学资源
(1)核心阅读文本:《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
(2)拓展阅读文本:《过秦论》(中、下)(贾谊)、《五代史阙文·后唐史》(武皇、庄宗)(王禹偁)。
(3)已学课文:《阿房宫赋》《六国论》。
(4)研究资料:《读贾谊〈过秦论上〉》(吴小如《含英咀华》)、(党天正《“过秦”与“过唐”——〈五代史·伶官传序〉与〈过秦论〉对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词义和用法。
(2)梳理论证结构,辨析论证方法。
(3)学会以“质疑—求证—判断”的方式阅读史论文,提升与发展思辨性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