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以《归去来兮辞》为例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吴莹珩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沪教版第五册“家园亲情”单元的一篇选文。陶渊明的诗文,初高中阶段已学过《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代表作。关于陶渊明其人其事,学生也已非常熟悉,其归隐的行径与思想也时常会作为例证反映在他们的习作中。但从历年的实际教学反馈来看,在很多学生心目中,“陶渊明”只是一个空洞的隐士符号,他们并没有通过他的诗文深入理解其隐逸思想。因此,教师有必要在高三阶段通过《归去来兮辞》一文,引导学生重读陶渊明的作品,走进他的精神世界,理解其作为文化名人的思想意义。
二、核心问题
(1)联系初高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思考贯穿其中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原则。
(2)陶渊明一生平淡无奇,既没有功业建树,也没有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为什么这样一位平淡一生的穷苦读书人,身后名声却与日俱增,受到世人无比敬仰呢?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赋的语言美,通过对景、理的分析,体味赋所呈现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真正走近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整散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有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赋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人生情思。
三、教学方法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根据高三学段的特点,不采用过于枝蔓的多媒体手段,尽量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对已学过的诗文重点梳理。与本课相结合,深入文本,多重解读,在交流思想、探讨人生中,使学生真正了解陶渊明及隐逸文化。
过程与反思
一、重点环节
1.通过对《桃花源记》的重新解读,对“有意”与“无意”进行再思考
大家都学过《桃花源记》,文中讲述的故事其实早在《续搜神记》及一些地方志中就出现过类似的,即某人因特殊机缘,发现了一处与世隔绝的秘境,但出来后再去找就找不到了。然而,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同一个故事,不同的说法”,即“寻访桃源”的故事前后说了三遍:武陵人访后迷踪、太守觅而不得、高士寻而未果。那么陶渊明一个故事多重讲法,目的何在?
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无意能寻得,有意而不遇。这种“无意而获”的思想,在陶渊明的诸多诗文中都有所体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等,无论是对山水的态度还是对读书的态度,都始终贯穿着“无意便得道”的领悟。由此贯穿,可帮助我们读懂陶渊明这一类诗文的内在深意。
2.解题,理解“归去来”中“归”字的文化内涵
从杜鹃声啼“不如归去”的典故,到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词,再到小说《红楼梦》香菱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等,凡此总总,便形成了中国人骨子里“叶落归根”的特有情怀。而本单元的另一首《诗经·采薇》发出“曰归曰归”的感叹也回荡了千余年,可以说,“归”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而历史中的“归”还带有个人乃至群体对万千人生的反观与反思。由此可见,“归去来”(回去吧)的这声感慨亦是千年之叹。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园亲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园,故乡的明月、亲人的目光,时时牵动天涯游子的心,那就让我们带着中华民族对“归”字的特殊理解,走进陶渊明的世界。
3.初读《归去来兮辞》,梳理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1)先乘船,再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心情愉快尽显其中。(归心似箭)
(2)到家后,欢呼雀跃,举家欢宴。(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
(3)饮酒自乐,再由居室转向庭院及高处。(归家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之感想。
4.再读课文,圈画体现心情的词语或句子,探讨前后变化的原因
1)板书设计
(1)归园前: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恨晨光之熹微。
(2)归园后:载欣载奔;抚孤松而盘桓;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心情转折的原因
悲伤惆怅:“心为形役”;轻松愉悦:“委心任去留”。
5.讨论:何为“心为形役”
“心”与“役”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结合陶渊明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此处应深入理解为“志趣人格”和“出仕为官的种种行为”。所以表面上惆怅的是“田园将芜”,其实是“自己的志趣人格被出仕做官的各种不自由所束缚,得不到舒展”。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他本人跟当时整个社会,尤其是士族社会格格不入,体现在:①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趋附权势和追求财富时,陶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②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风气的时候,陶却以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鹤立鸡群。所有人趋之若鹜的,都是陶渊明想竭力摒弃的,是“迷途”和“昨非”。陶渊明的“无意见山,心与物遇”,即在他看来,有意得到的东西最终像桃花源,只能如水月镜花,寻而不得。
6.归于田园后的生活如何体现陶渊明的“无意而得”
纵观全文,隐居之乐表现在: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②弹琴读书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通过诵读,探讨隐居之乐的深意。沉浸家庭之乐:僮仆稚子的期盼,三径、松菊、酒樽都似恭候多时。彻底摆脱俗务,摒弃世俗的一切应酬,呼应了“息交绝游”。而陶渊明的“息交”对象并不包括邻人、农人。他因为常常处于困窘,不得不躬耕,然而也乐在其中,恰恰是跟邻居和农夫的交往,为其隐居生活添上了一层烟火气。自食其力,将他的形象与高蹈的文人相区分。在其组诗《移居》中,“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等诗句,更是让陶渊明的身上着上了一层沉浸在农耕之乐的普通劳动者的色彩——因为他把农事看成归于自然的一部分,既充实了“田园”的内容,又成全了其无交游。
同时,陶渊明所沉浸的文人之乐,于家中,观景、读书、弹琴,重点体会“引”“眄”“倚”“审”“日涉”等动词,以至于“门虽设而常关”。“常关”意指与外界极少交流,自然想到“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的不经意;于室外,陶渊明的活动并不限于自家园中,出门后的一系列赏景动词更富有表现力,“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抚孤松而盘桓”,无限地接近自然,也形象地诠释了“性本爱丘山”的本性,以此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如果把陶渊明的“归园”生活与屈原的“归乡”情结作对比的话,不难发现,虽然两者都是在试图寻找与回归精神家园,但陶渊明的生命状态是静止的、趋于内心的,更生活化;而屈原的精神回归是流浪的、外露的,更文人化。
再看文本,陶渊明又一次具体描绘了出游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样的情形让人不禁联想到魏晋时期阮籍的“穷途之哭”。《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阮籍的“穷途之哭”,其实是在哭天下,哭百姓,哭自己对社会的绝望,因为他“心为形役”而不得挣脱;但陶渊明追求精神上的彻底自由,驾车摇舟也是率意而为,但心情舒畅,原因在于“无心”“知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从“无交游”,到“不经意”,再到“无心而还”,无不彰显陶渊明“无意”的生命情怀。
《晋书·隐逸列传》中有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于陶渊明弹无弦琴,也众说纷纭,除物质条件较贫乏之外,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境,因此李白才会感叹:“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如果我们把《归去来兮辞》也看作陶渊明在无弦琴上自抚的曲调的话,那么以一个“无”字便可贯穿全篇,成为解读本文的关键。
7.探讨陶渊明思想的历史价值
问题一:有人说,结尾几句包含了作者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鲁迅曾说: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他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歌来咏怀昔日之志。诚然,“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并不意味着陶的消极避世。
陶渊明晚年多次出现“猛志”,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一生,平淡自然的诗风并未掩盖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恰恰象征着苦难的加剧。
联想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类的消极之句。我们不能一味地用积极或消极作为标签贴上去,而要有完整认识: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与欣慰,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与忧伤。
问题二: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之慨叹,你怎么理解?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的“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陶渊明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其间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归去来兮辞》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一片净土。
8.探讨陶渊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回到本课的主问题:陶渊明一生平淡无奇,既没有功业建树,也没有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为什么这样一位平淡一生的穷苦读书人,身后名声却与日俱增,受到世人无比敬仰呢?
于整个社会,在乱世,陶渊明的出现,用其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不但在封建社会立足道德制高点,对现代社会也有重大意义。于个体人生,唐朝之后多少人对陶渊明顶礼膜拜,因为他们通过陶渊明找到了精神归宿,领悟了人生真谛。现代社会,有人在精神上陷入一种坐立不安的焦虑状态,陶渊明的思想可以给这些人以抚慰。另一个层面上,陶渊明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人生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同样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也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人生也可具有浓郁的诗意。
因此,其诗文意义就在于,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假如要抵御尘世种种诱惑,假如不甘心在喧嚣红尘世界自我沉沦,那么阅读陶渊明的诗文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比较阅读
我们学过梭罗的《瓦尔登湖》,里面的人物梭罗是西方的隐士,陶渊明是中国的隐士,两者有何异同?
陶渊明早于梭罗1400多年,他们一个生活在农耕时代,一个生活在工业时代,但都用自己的方式,抵制物质享受的诱惑,回归到自然中。梭罗到瓦尔登湖,寂寥无人,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而陶渊明追求“心远”,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于当代而言,梭罗的行为无法仿效,陶渊明之“心远”是可以随时随地付诸实施的,哪怕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中,同样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
三、总结与反思
本课例意在以此一篇,关联陶渊明其他的作品,以陶渊明“无意而为”的生活态度与情感为线索,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深刻思想。在对课文进行梳理讲解的同时,借助简单的史料与历史评价,努力还原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风气;借助与屈原、阮籍等古人经历的比较,凸显陶渊明对“归”的独特理解及其回归田园的独特姿态。再进一步地,把他置于后世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群体中,体会他历久弥新的榜样与召唤的力量;同时,贯通东西方,把同为西方“隐士”的梭罗在归隐的方式上与之作比较。再转到当今社会,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陶渊明的当下意义。
本案例设计的目的旨在运用比较的方法、批判性的眼光等高阶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突破狭窄的传统文言文阅读局限,对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及其思想,结合有限的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做一个较有高度的归纳与总结。让陶渊明其人在学生心目中不再是苍白的文化符号,让他的形象不再定格于古代文学的高蹈隐士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以一种鲜活的姿态,始终召唤与关照着现代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