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山水间的挣扎与超越——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 周颖
教学目标
(1)分析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
(2)通过对情景理的反思来推断苏轼有无真正走出精神困境,进一步体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3)通过比较,深化对作者在逆境中的人生态度的理解,感悟不同文人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附一文本分析与核心问题
本文以“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借景抒怀,寓情于理,波澜曲折,妙趣横生,“画意、诗情、哲理”交融于一体,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赋佳作。《赤壁赋》在统编教材高一上第七单元,与《登泰山记》作为一组课文,归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写下的名篇。江中泛舟,面对浩渺的长江和英雄沉浮的赤壁,经历人生巨变的苏轼心绪起伏、感慨万千。《赤壁赋》的写景艺术、水月之喻的巧妙固然有很大的艺术吸引力,但是探讨主客对话的思想张力,以及作者内心矛盾的变化过程更是极大丰富了对该作品的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思想蕴含其中,具有很大的思维空间,是作品的核心价值所在。“水月之辩”无疑增加了其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于是在很多人眼里也就成了苏轼成功融合佛道的例证,但是这是否足以消解旷古之悲情,还是值得思考的。所以《赤壁赋》核心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反思在乐与悲的矛盾之间苏轼有无真正消解悲情。
▶附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基本文言知识及文化储备,基本具备借助文中注释和词典自主研习字句的能力,也已经逐步养成了在预习时圈划、标注、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够与同伴就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在观点交流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形成新知。但“赋”这种文体学生接触不多,他们对赋体的特点了解不多,尚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次夜游赤壁、泛舟江面的经历用赋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了解主与客的问答与对话其实是作者内心两个自我的相互辩驳。而此文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学生要理解主客雄辩间体现出的作者对人生、宇宙的哲思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习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对作者的艺术匠心、曲折而深沉的情感表达有所体会和领悟,以此作为这一课的学习起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走入《赤壁赋》中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原因。
难点:通过对情景理的反思来推断苏轼有无真正走出精神困境。
▶附课前学习任务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本,扫清字词障碍。
(2)借助网络搜索资料,了解赋的文体特征。
(3)有友人请你做向导,一起同游黄州赤壁,请结合你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赤壁写一段导介词。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