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的校准评估与理性重建——“比喻义”作文题立意中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运用

作文立意的校准评估与理性重建——“比喻义”作文题立意中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运用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张隽

社会学概念里,人类语言系统有别于其他种群语言系统的特质,在于独有的社会属性,即通过语言载体投射出心理动机和行为理性。在作文教学中,文章立意是思维可视化、思维模型建构的基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我们的立意过程进行不断的评估和校准,以求达到最深刻的中心主旨。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归结起来,就是审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值得注意的是,批判性思维往往不是指断言的真假本身,而是指对我们面临的断言进行评估的过程。

一、解析批判性思维在“比喻义”作文中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方式,又是对思维再思考的过程。它包括分析、评估和创造性思维三个阶段,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对主体的思维方式进行优化。对于“比喻义”作文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校准评估功能可提升立意高度,甚至对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作用。

(一)“比喻义”作文的概念、特征

一直以来,“比喻义”作文题在全国和上海初中各类语文试卷中均有出现,这类题目在立意上具有一定难度。何为“比喻义”?一般是词语通过比喻用法产生的稳定语义。比喻义一般是借助词语的字面义或本义所指的某种形象特征,去指称与这种形象特征有类似点的另一种事物而形成的含义,人们约定俗成地将比喻义固定在用于比喻的词语上。

表1 2018—2022年上海中考一模典型的“比喻义”作文题

结合比喻义的概念,纵观表1中的作文题,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作文题的核心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有丰富而相对固定的内涵和外延。但这些作文题又有二级结构,这个结构依靠核心词与其他限制修饰词组合成新的搭配,两个层级之间的过渡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学生在审题时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由感性认识拓展到理性认识,从而使立意新颖深刻。

(二)学生立意的思维误区

对于这类作文题,学生常见误区主要有对于核心词比喻义的理解停留在问题本身,表现出单一性和浮浅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思路的狭窄和刻板,这直接影响了学生选材时的创造力。还有一些学生能借助“比喻义”词生成一系列主旨,但由于缺乏分析、综合和评估的能力,无法在众多的延伸意义中进行甄别和深化,以至于中心缺乏新意。如何解决这一思维障碍?我认为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的评估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论点和论据,带领学生进行立意与选材的写作练习。而且,这样做的意义不仅限于立意范畴,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所言:“培养学生对学术领域问题和现实生活问题的批判思考能力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培养会思考的公民和有能力的劳动者,意义深远。”

二、借用批判性思维寻求“比喻义”作文的立意机制

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作文立意,需从“比喻义”作文题中比喻核心词的构词和使用原理出发,把握比喻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交汇点,寻求立意机制。

(一)了解比喻的思维特征

明喻是借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直观相似特征进行发散式联想,更多凸显表达作者所体会到的感官直觉,比如事物的色彩、图案、声音、气味等物理属性,这类喻体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可以在头脑里形成物理结构的神经网络。在暗喻中,区别于本体喻体的相似性特征,更多表现的是相合相容关系,它在头脑中形成多维分支链的延伸态势,更加的立体和含蓄。厘清比喻词的含义,从现象到本质不断推进,能更好地表达主体的情感和思维的深度。

(二)分析批判性思维方法

常用的比喻反映了我们思维的状态,学生在审题时可以从作文题中具有比喻义的词汇本义表达入手,运用相关性联想初步立意,针对观点和立意,打破禁锢、推陈出新,借助批判性思维进行自我校准和深化。

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进步在于通过严格的批判性检验,不断地消除和纠正错误,才使得我们从错误中学习变得可能”。但即使是这样的一幅科学知识增长的图景也还不是最好的,更好的提法是“把科学设想为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愈来愈深刻的问题”。更具体一些就是“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用批判理性主义把这个过程“理性重建”为著名的四阶段图式(见图1),即“提出问题→尝试性解决→反思、质疑、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图1 卡尔·波普尔四阶段图式

三、运用批判性思维设计“比喻义”作文的立意路径

以2018年闵行一模作文题“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为例,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立意。

(一)初步立意,确定素材

学生面对作文题,对核心词的发散性联想是一种本能的思维活动,此时,对于词语本义的形象化描述是学生思维开渠的重要手法。通过平行种类的联想绘图,在大脑里形成词语的形象图,形成思维的逸动。对于“阳光”一词,大部分学生会立即想到家人对自己生活细节的照顾、老师的谆谆教诲、朋友间的关心等画面,初步立意是感恩、珍惜。

(二)批判思维,思辨质疑

当丰富的联想图作为背景在头脑里形成后,可以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既有信息进行“跨类转移或跨位变换”,从事物的本质入手重新审视题目的隐喻义,实现从基础概念到内涵的深度挖掘。借用反思、质疑进行排除,可以结合选材与主旨进行往返的假设推理和论证,这也是自我校准的过程。感恩珍惜是我们作文的常见主题,如何发掘新意,需要借用批判性思维的相关性标准质疑、反思和推演。首先,“阳光”一定是外在的吗?可否从简单的反射光到自我发光?第二层推导: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是否学得更扎实?更有生存能力?在这种环境中不丧失信心和爱心的孩子,是否更能取得成就?可否反其道而行之,突出“逆商”对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三层推导:“光”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可否表达既点亮了自己,又照亮了别人?在不断的校准和评估中,我们的立意得到了新的深化。

(三)综合分析,回归原题

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似乎完成了审题的全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应该在思路的拓展和深化之后再次回归原问题,从题目的本源出发,从命题者的意图出发,在限制词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对于“成长路上,一直有阳光”的初步立意,在经过校准和深化后,我们再次回到原题中的关键词“一直”,在文中除了凸显“阳光”持续存在,还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表现出成长的阶梯状。下面以表1中的作文题为例做简要分析(见表2)。

表2 运用批判思维立意训练举隅

(续表)

“比喻义”的作文题在立意上有难度,但从比喻的思维特征出发,找寻逻辑规律,我们会发现还是有方法可遵循的。此外,在作文教学中,要借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支架的搭建,运用联想、分析、综合、推理、印证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评估和校准,促进学生习作立意的深化。再者,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分析、评估和创造性是评估思考质量的标准,经常以此标准对学生进行适切的训练,让学生不断审视和优化思维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正是我们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