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学习活动

1.活动一:根据文本内容及相关资料完成表2

表2 两篇史论文论证比较

2.活动二:探讨贾谊的《过秦论》,思辨阅读文本

1)明确本文论点,梳理论证结构

(1)实施途径:展示课前绘制的《过秦论》思维导图(见图1),结合课堂表格,明确本文论点及论证结构。

(2)明确本文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预设思维导图。

图1 《过秦论》思维导图

2)质疑本文论点,研读文本求证

(1)实施途径:①学生研读文本,提出质疑;②展示问题系统,小组合作探究。

(2)预设问题:①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而”解释为“因而,表因果”(翻译:秦不施行仁义,因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这是因为不施行仁义之政,攻和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②秦国是否因施行仁义来攻天下而兴盛,因不施行仁义来守天下而灭亡?③秦国为什么能够“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④贾谊想表达的是“秦施仁义就取得攻势的胜利”吗?⑤贾谊为什么要谈到“仁义不施”对攻守之势的影响?⑥仁义之道与攻取天下、治理天下有何关系?

(3)参考分析。

第一,秦攻天下阶段。从文本第一、二、三段,可以找到以下句子解释“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的原因。

·内政: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交:外连衡而斗诸侯。

·承业:因遗策,蒙故业。

·军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这些原因中,除了“内立法度”,其他的原因均涉及“武力”和“暴力”。“内立法度”主要是指商鞅变法(可补充商鞅变法内容),“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可见“内立法度”一条,也未“施仁义”。所以,从内政、外交、承业、军事等角度来看,都不是“施仁义”的。

那么,秦是依靠什么“致万乘之势”呢?《过秦论》提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翻译:兼并的时候,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的时候,要重视顺时权变。)在课文中,如“外连衡而斗诸侯”等句可体现“诈”(诡诈),如“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等句可体现“力”(实力)。可见,秦国是靠实力和谋略获得了胜利,并不是“仁义”。

第二,秦守天下阶段。秦守天下时,“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从文本来看,秦灭亡的导火线是陈胜吴广起义(原文第四段)。陈胜实力弱但能“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在贾谊看来,是因为秦“不施仁义”。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等句可以体现秦“不施仁义”。因此,秦因实力和谋略攻下天下而兴盛,因“不施仁义”守天下而灭亡。

二、作业

联系《过秦论》和秦兴亡的新史料、新成果,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