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劝学》《师说》思辨教学案例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 周颖
背景与分析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任四川博士时,这篇文章是他写给学生李蟠的。
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阅读古代论说名篇,不仅仅应该文言并重,更应该注重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劝学》和《师说》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统编高中教材围绕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编制,在体系和组元方式上都有所突破,教材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涉及“思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新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落实任务群教学,实施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另外,统编教材渗入单元教学的理念,注重单元的贯通性,不能仅仅以单篇的内容来落实教学,要打通篇目与篇目之间的联系,将单篇与整体单元教学进行统筹,理解单篇在单元中的价值。
《劝学》和《师说》是一组课文,它们都是古代先贤阐述学习之道的名篇,流传千年。为什么两位先贤都提倡学习?荀子对学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生动而细致的阐释。韩愈呼吁从师学习,直接而迫切,从表面上看他是要批判当时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但其实有更深层的动机,就是恢复道统,传承儒道。他们提倡学习的目的有相通的地方,但也有各自不同的针对性。他们说理的方法,或许各有不同,但是表述都严密而有逻辑。学习是一个与学子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到底为什么要学习?这需要深思,且需要反思。在当今社会,不乏功利主义或者学习无用论等不良的学习观,学子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到底如何看待学习的意义?到底应该怎样学,学习了是不是就一定会使人得到提升?如果不对学习的意义进行反思,学习的动机不端正,那么学子们便难以在繁重的学习中找到一种持久前行的内驱力。所以全面把握《劝学》和《师说》中两位先贤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进一步对学习进行深入反思,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也是这两个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所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把握两位作者的观点与说理角度。
(2)理解学习的意义。
二、课前预习
(1)借助文言词典,疏通文义。
(2)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学习的意义,引发他们对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展开理性思考。
四、方法与手段
比较阅读法、问题引导法。
过程与反思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组课文《劝学》和《师说》,我想请同学们先来解读一下标题的含义。
生1:“劝学”的意思是鼓励学习,“师说”,“师”是从师学习的意思,“说”是一种说理的文体,也就是要阐发从师学习的道理。
师:很好,大家通过对标题的解读,可以发现两篇文章涉及的话题都是学习,这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因为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在学习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千年之前的先贤就开始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两位先贤都提倡学习,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想请大家根据《劝学》,思考荀子为什么提倡学习?
生2:因为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他要提倡学习。
师:为什么荀子觉得人性本恶,就需要学习?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因为作者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师:那这句话与学习有什么关系?
生2:作者说輮了木头就能做成轮子,变弯曲,学习的过程就好比“輮”,而木头变弯曲就好比,学习能让人发生改变。
师:还有吗?
生2:学习能让人的状态变得更好。因为作者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比喻的是学习之前的状态,“蓝”比喻的是学习之后的状态,之后的状态比之前的状态更好了。
师:你说得太好了,大家还有发现吗?
生3:我也觉得学习能让人的状态变得更好。我在第二节有所发现,作者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学习的过程就好比登高和顺风,“见者远”就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闻者彰”,听的人能够听得很清楚,说的也是通过学习能够让人取得更好的效果。
师:我们发觉在《劝学》中荀子是使用比喻论证来阐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在《劝学》中比喻论证不止一组,第一节一共有五组,第二节主要有四组,这九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
生4:我觉得第一段一开始不明显,后来比较明显是讲一种由外力而发生的改变,使人变得更好。第二段讲君子生性是没有差异的,所以要学习。
师:很好,那么你能不能关注一下第二段中“非……,而……的”这样一组句式表达,如果强调结果,用“而”这个转折引出学习的效果已经不错了,作者为何要用“非……”这个句式,他要强调突出什么?
生4:他要强调“人本来就没有改变”或者说人可能有一种天生就存在的劣势。所以作者这里讲学习能使人的状态变好,是因为觉得学习可以弥补人天生的不足。
师:那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荀子的思想主张来说说他为什么对学习的意义有这样的理解?
生4:因为他觉得人性本恶,所以人不能完全靠自己来改变和约束自己,而要通过学习。所以当荀子讲学习作用的时候,他先强调了一种外力的约束、改变的作用,再从人自身有不足的角度告诉我们,其实人需要这样一种外力的作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荀子之所以对学习的意义进行这样一番阐述正是体现了他对人性的不信任,是性恶论导致他有了这样的一番思考,大量的设喻说理使荀子对于学习意义的阐述形象而细致。
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师说》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思考韩愈为什么提倡学习?
生5:因为韩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人都有疑惑,如果有了疑惑不找老师学习,那么疑惑就还是疑惑,终究不能解决。
师:对,韩愈从人不是生下来就懂知识和道理的角度,告诉我们要解答疑惑就一定要跟从老师学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5:老师,因为韩愈说当时的社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
生5:当时的社会从师学习的风尚丢失已经很久了,人们有了疑惑却还是不跟从老师学习。
师:作者是如何来具体阐述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尚的?
生6:韩愈通过对比论证,把“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把自己不学和让孩子学作对比,把巫医乐师百工从师学习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愿意从师学习作对比,指出了不从师学习的危害性。
师: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谁不学?不学什么?
生6:是当时的成年人,特别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而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还是学习的。
师:作者觉得应该学的是什么?什么不是作者探讨的学习内容?
生7:作者认为“句读”不是他所指的学习的内容,而应该学习“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以不学的是儒家之道。
师:可见当时社会中不学习的主要是贵族士大夫,不学习的是儒家之道。
师:根据我们的补充材料,韩愈的“道”具体指什么?结合韩愈《原道》的相关段落来具体说说看。
生8:普遍的爱称为仁,行事而合乎事理的行为叫作义,通过施行仁义而能达到的就是道。
师:所以道是什么?
生8:道是施行仁义后达到的一种境界。
师:根据补充的《原道》中的另一段文字,我们看到韩愈觉得当时的道怎么了?
生9:从孟子开始,道就不传了,失传了。
师:那么大家再联系课文思考一下,说说看韩愈提倡从师学习,表面上看是针对当时的人不愿意从师学习,师道不传,实际上更深层的是针对什么?
生9:针对儒家的仁义之道不传的问题。
师:所以韩愈希望怎样?
生9:要传承儒家之道,要让大家学习儒家仁义之道。
师:对!传承儒学之道,恢复道统,其实是文章隐藏的一个主题,而道统的传承需要老师。在第一节中有哪一句暗含了这个意思?
生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韩愈有传承道统的迫切,而贵族们没有学道的自觉性,在《师说》中韩愈提倡学习显示了他作为一个道统传承者的自觉和焦虑。这才是他提倡从师学习深层次的原因。
师: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两位先贤提倡学习,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有怎样的意义?
生11:都觉得学习能够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
师:是的,荀子和韩愈都认为学习可以使自我人格和修养得到提升。但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学习无用论”,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思考。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一下。
生12:我不同意学习无用论,我觉得学习可以让自己收获许多知识,也可以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修养。我们现在上语文课学习韩愈说的施行仁义之道,可以获得为人处世的启发啊!
师:谢谢,你第一个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说得不错,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觉得有人认为学习无用,这是为什么?
生13:我觉得那些讲学习无用的人,其实也不是真的讲学习无用,只是收获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可能不是他们认为的“有用”,他们说的有用无用或许是相对于能不能赚大钱、找一份好工作而言的。
师:也就是说有人觉得学习无用根本上是因为什么?
生14:他们很功利。
生15:我觉得有一些人,反正本身就不想学习,可能也没办法,也没有好好学。
师:你讲的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吗?
生15:是的,他可能本身也没有觉得学习有多大意思。
师:“学”和“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意义”是一回事儿吗?
生15:不是的。
师:那怎样跨越这中间的距离?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生15:其实我觉得学习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不考试的话。我们学那么多科目,真的收获了各方面知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学习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学书本上的知识是学,学礼仪,学做人,也是学。其实我觉得放下比较功利的心态,才能收获更多。
生16:我挺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学习能不能让人提升和学什么、怎么学是有关系的。如果光为了考试学习,现在有用以后也没有什么用,还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去。我们现在学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后还要学很多实际运用的技能。学习是一直要学的,学各种各样的知识,不单单是书本上的,还要学做人、社交等,方方面面。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符合我们现在讲的“终身学习”的观念,说得非常好。所以其实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习的意义,有意义和无意义不是截然对立的,它其实还是取决于我们怎么学,学什么,用什么样的心态学。无论如何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摒弃功利的心态,广泛地学,活到老学到老,从学习中获得收获。
师:最后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请拓展阅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章句”及韩愈的《进学解》,进一步探究学习之道,以“我的学习观”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教学反思
阅读古代论说名篇,不仅仅应该文言并重,更应该注重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学生的短板,学生欠缺高品质的思辨性阅读,思辨性表达的品质自然不容乐观。所以阅读古代论说名篇,应该引导学生理性思维,让他们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并且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我觉得从相关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情况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点反思。
第一,打通篇目,在比较思维的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独特性和相关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而单篇的教学,对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整合,有时候会限制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对一个问题展开思考。对于一组课文的学习,首先应该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统整教学内容,在比较思维的实践中把握文本的相关性和独特性,增加解读的深度。
我选择了“两位先贤为什么都提倡学习”这个主问题来统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劝学》和《师说》都是结构严谨、论述细致的议论文,两位作者都针对“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析理立论的过程中,荀子将比喻论证运用到了极致,而韩愈则用对比论证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这两篇文章阐述观点的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由表及里地层层分析两位作者阐发观点的不同角度。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他们针对的点虽然不一样,但对于学习有一个共同的态度:肯定了学习的积极意义。由此引导学生把握荀子和韩愈提倡学习目的的异同,提升学生语言的感知力和思维的严密性,让他们在整合性的阅读与表达活动中,思维得到具体、有效的训练。
第二,从文本内到文本外,以材料的互证促思维的丰富与深入。
阅读语言作品,需要勾连文本内部,从文本内找依据,但更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选择适切的文本外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推断。
说理应有针对性,韩愈和荀子都提倡学习,但是他们阐述的角度不同,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思想主张。所以在导学案中,我分别从《荀子·性恶篇》、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韩愈《原道》摘取了相关选段作为补充材料,以此由外而内地印证课文中的相关结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篇》提供了荀子对于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学习对于改变人性作用的阐述,可以作为对《劝学》的补充和印证;《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通过柳宗元的叙述,指出了当时人们更加不愿意从师学习和韩愈敢为人师的事实;《原道》中“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让人觉察出韩愈对于道统不传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这和课文中提及的师道之不传以及当时的成年人,特别是士大夫之族不学儒家之道的情况互相印证。作者在《师说》中仅仅通过对比论证,点到而止,这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在分析韩愈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时,应该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挖掘而寻求更合理的深层解释。
“所有的思维都需要信息的支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建立在有价值的信息的基础上的。有足够的信息基础,学生才能进行符合逻辑的推理。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也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维过程,对文本也有了更新、更高层次的认识。
第三,从阅读到表达,以多元的思考促理性的思辨。
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学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两位作者的观点和说理角度后,我觉得应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学习的意义进行进一步反思。
荀子和韩愈对于学习意义的理解和态度立场本身不存在矛盾和冲突,且都认为学习可以使人格和修养得到提升,他们都关注到了学习的积极意义。所以从思辨性阅读到思辨性表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论题:荀子和韩愈都认为学习能使人自我提升,但现在社会上不乏“学习无用论”,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思考。
思辨的关键在于多元的思考,理性平等的交流。而批判性思维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此环节营造了一个多元思考的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意义和如何学习展开理性的思考。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以对这一组矛盾的学习观进行深入思考,继而形成自己对于学习价值的独立看法,挖掘“学习无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在思维的深入过程中,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与无意义并非此消彼长,这也涉及个体学什么、怎么学,在多元思考的基础上促成理性的思辨,经过全面完整的思考过程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给出理性的表达。这是他们对自身学习经历的反思,在自我的不断反省和批判中,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学习观。
总体来说,整堂课目标设定较为合理,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且息息相关的“学习”,所以课堂氛围比较好。整堂课让学生经由完整的思考过程走向有理有据的表达交流,最终走向对高阶思维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