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2]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批判性思维教与学[M].钮跃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杜道生.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秦小静.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8]齐梅梅.中学语文劝学类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9]麦克泰格,威金斯.让教师学会提问[M].俎媛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10]布鲁克·诺埃尔·摩尔,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维[M].朱素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1]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马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2]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焦方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3]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张鼎昆,徐克茹,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4]上田正仁.思考力:潮爆东京大学的思维公开课[M].陈雪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15]文森特·赖安·拉吉罗.思考的艺术[M].金盛华,李红霞,邹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6]周宏.高考作文:立意比审题更重要[N].文汇报,2010-12-10
[17]李诗滢.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
[18]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9]赵尔巽,等.清史稿·陆润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0]富强.语言、形象、意义及其关系[J].学术界,2000(2):83-93.
[21]范飚.解读文本如何援引课外资源:以汪曾祺《胡同文化》为例[J].语文建设,2016(28):34-35,53.
[22]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3]李建会,李亚明.科学哲学读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24]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余党绪.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理解和现代人格的养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2):51-56.
[26]董毓.角逐批判性思维[J].人民教育,2015(9):13-19.
[27]董楚平.《论语·侍坐》真实性献疑[J].浙江社会科学,2009(3):77-80.
[28]赵静宇.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5(6):51-53,57.
[29]黄国庆.试析《侍坐章》中的曾皙[J].课文教学与研究,2007(9):51.
[30]马小华.没有“答案”的课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片段[J].现代语文,2007(6):38-39.
[31]余党绪.祛魅与祛蔽: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思辨性读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2]范飚.反思论证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33]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学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4]成映璇,钟正平.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以《过秦论》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9(11):73-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