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叹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行路难》中的英雄主义

兴叹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行路难》中的英雄主义

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张隽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此单元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湖心亭看雪》三篇古文,另外两篇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从单元构架上看,多为借亭台楼阁和湖光山色抒发情志。但细品各篇,自然意象和审美情趣又各有差异。从借古思今到感时伤怀,从济世理想到淡泊雅趣,从歌咏风物到体察世情,这个单元以丰富的作品群像,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借景抒怀的手法。就作品的情感意脉而言,《醉翁亭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行路难》的共同点在于情感的跌宕回环,诗人的人生遭际写意般内化在作品中,一唱三叹,读来荡气回肠。其中以《行路难》的起伏最为胜。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已经提出“文以气为主”。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李白诗歌“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如何带领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气韵,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一种时代的英雄主义之彰显,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李白是唐代诗人中写乐府诗最多的,《行路难》就以七言歌行的体式表现失路的忧愁、波澜起伏的苦闷、不甘屈服的执着和豁达自信中的涅槃。大量典故、长短句和感叹词的运用,使作品表现出一股不可遏制的艺术张力,勾勒了一位在孤独寂寥中挣扎却又傲岸不群的英雄的形象。

二、名家评述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干云霄,充溢着饱满的热情和蓬勃的精神,李白的诗是最好的诠释。司马承祯赞叹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那个玄宗“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七宝床赐食”的踌躇满志的诗人,在宫廷权贵的谗毁和忌恨中被赐金还放。他在漫游过程中,对日渐倾颓的大厦表现出不安和深切关怀。放纵不羁的外表下,他从未搁浅“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心壮志。所以在他的诗歌里,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是不变的主旋律。知其志而后赏其诗是理解作家作品的合理思维路径。

三、学情分析

作为浪漫主义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是学生接触较多的。但正由于先入为主的“去陌生感”,学生对李白的理解容易落入浅表化的窠臼。学生会运用标签式的评价术语如“乐观”“豪迈”“豁达”概述李白,思维的梯度停留在浅层。他们倾向于思维记忆中的惯性表达而缺失了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的动力,表现出一种浅尝辄止的急躁。在尚未真正贯通作品的内核时,就已滑向诗歌鉴赏方法的归纳里。余党绪老师说,鉴赏是一种重直觉,以穿透形式知内涵的手法,强调整体的感受。但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内涵,只是一种平面的识记。所以,找准合理的切入点,结合文本,运用批判思维全景式关照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读文识人,知人论世,才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四、核心问题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借助《行路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真正理解李白所代表的英雄主义的多元内涵。批判性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本课学习知人论世的方法,不是作者生平的机械式叠加和与作品的简单勾连,而是利用“反省性思维”,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被假定的知识形式,通过解释、分析和评估、一层层的解构剥离,得到初步的推论和假设,继而运用证据、概念和方法论的逻辑范式进一步推演,结合更多的作品进行印证,确保结论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从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元认知出发,唤醒学生潜意识里对李白作品艺术风格的记忆。将概念放入文本中省察和质疑,在思维习惯的转化中实现思维的爬升和重构,由一到多,达到射线状认知源的再生,继而拓展群文阅读的尝试,深化学生对实质的渴望,补充相关诗词,提升理性认识,设计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简略的思维路径是:以对李白的初步印象(乐观豪迈)为基点→在诗歌作品中浅层地印证乐观豪迈→深入挖掘乐观是一种饱含着深沉痛苦的超然→反驳“李白过于热衷功名”的观点,理解他所代表的英雄主义的实质,让学生在品鉴中领略作品的生趣、阅读的意趣和思维的乐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指向,也是教师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多重表现手法以及凸显主题的写作手法。

(2)通过反复诵读和品鉴,深入理解作者和作品。

(3)体会诗人孤愤、昂扬而洒脱的英雄主义思想境界。

二、课前预习

(1)推荐一首你曾经阅读过的李白的诗歌,简述推荐理由。

(2)用关键词简笔勾勒对李白的印象。

(3)朗读《行路难》,简述阅读感受。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诗歌的多重表现手法及凸显主题的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鉴赏品读能力。

难点:体会诗人孤愤、昂扬而洒脱的英雄主义思想境界。

四、方法与手段

运用批判性思维、研读和赏读法、组合作探究法、群文阅读法教学。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在盛唐的诗坛上,有一群意气风发,抒写着时代精神的诗人。在这些诗人中,有一位被现代学者陈情女士称为“寂寞的超人”,余光中评价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位诗人是?

生:(齐声)李白。

师:在前期预习中,我们积累了李白的不少诗词,今天的课堂我们就先玩一玩改良版的“飞花令”吧。(屏幕出现“月”字)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客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是《月下独酌》,表达了李白在诗意的境遇中依然豁达,自得其乐的情感。

生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将景物写得很有神韵,反映了诗人浩渺的胸襟。李白通过对征战边疆的苦楚的描绘,展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生4:老师,我很喜欢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万丈和潇洒之情。

(屏幕依次投影“酒、愁”两个字,学生依次说诗句)

……

师:同学们说的李白诗句很有代表性,请同学们整体概括一下你心中的李白诗歌的特征。

生5:李白的诗歌很豪迈,有一种侠气。

生6:李白的诗歌感情真切,表现出乐观豁达和超凡脱俗。

生7:李白诗歌还有种蔑视权贵的气势。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教学反思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并不陌生,也有一定的积累,正因为如此,对诗人风格和个人的判定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诗歌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不同的学段有不同层级的分项目标。那么如何来打破这种惯性呢?首要的,需要积累。古典诗歌丰富的语用表征和深厚的文字内涵本身就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素材。唤醒学生的基础认知,正是归纳和推理的逻辑起点。从元认知出发,通过分析和印证,加固学生对旧有认识的依赖,从而为后期的质疑、理解、分析和评估蓄势,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这个教学环节采用“飞花令”的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李白的创作风格。游戏的形式会淡化中规中矩的诗歌赏析的枯燥,为学生偶然性、突发性、跳跃性思维做一个铺垫,诱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

师:请大家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描写的角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修辞的角度)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现手法的角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炼字的角度)

生1:“停”“投”“拔”“顾”四个动词连续运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生2:“茫然”是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作者此时的心绪迷茫,找不到出路。

师:动词的运用和心理的描绘将盛宴中孤独的主人公形象勾勒出来了,请同学朗读第二句。

生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运用了象征手法,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描绘出了李白的处境。

师:李白在进入长安之前,希望做“帝王之师”,为帝王出谋划策,为国家社稷效力。无奈权臣谗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撞着他的内心。这句具有比兴意味的诗句展现了他被变相撵出长安的境遇。

生4:但是李白不一样,他运用典故表达了不屈服的志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热情和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姜太公”“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希望有作为的志向。

生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两个字用得好:一个是“会”,表示必将,一个是“济”,展现了李白从痛苦中挣脱出来,特别乐观的样子。

·教学反思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几个方面。其中分析能力需要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提出问题后要对内在判断和观点进行信息的再组合,对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进行再审视,学生可以对假设性命题进行反思,也可以对原有概念进行演绎。整体表现为对原有概念处于部分认定,却又需要结合新的概念和文本进行推演,这也是学生在思维成长上升时期的表现。这一时期,教师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这个教学环节里,教师结合《行路难》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艺术风格进行印证,学生可从中感受到诗歌中精妙的炼字,也能体会到作者借用典故表现自己不愿放弃远大政治理想的情怀。此外,本首诗里作者表现出来的豪情正是这首诗美学价值里最显性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分析和诵读带领学生充分感知和体会。在苍凉的背景下,那种崇高的美感、不屈的意志和真性情的抒怀,正是这首诗中峥嵘奇峭的艺术张力,值得歌之舞之、足之蹈之。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分析比较准确,下面请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

生1:感觉整首诗情感在不断地变化。

师:这首诗是天宝三年即744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本来想大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由于得罪权贵,遭受排挤,他被“赐金放还”,换言之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朋友设下的饯行宴会上,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它的重要突破口。请同学们找到诗歌中表现情绪起伏和转折的句子。

生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第一次转折。

师:那接下来呢?

生3:接下来写作者想要渡过黄河,却被冰川堵塞了;想登上太行,却被大雪封住了。这应当充满着无奈。

师:这一句承接上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仍属于第一次转折。

生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诗人以姜太公和伊尹自比,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可以看出诗人在苦闷之后仿佛又找到了方向。

生5:接下来又感到道路崎岖,不知身在何处,迷惘痛苦。尤其“行路难,行路难”短句急促,情感炽烈,表达了他在追求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生6: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最后一次转折,也是诗歌的落脚点。

师:这首诗歌短短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同学们不能孤立地从单个句子读李白和看李白,不能将李白的形象固定在单一的层面上。我们要跳出对李白评价的原有固定思维,动态地看待李白的情感变化。

·教学反思

早在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在上一环节通过文本赏析,理解了李白的乐观豁达,但又容易沉溺在李白诗歌所表现的盛唐气象里,被那种蓬勃和朝气所左右,从而忽略了李白内心的苦闷。

李白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这首诗被看成李白的墓志铭,流露出他怀才不遇的悲怆与痛苦,这种痛苦和《行路难》反复吟咏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相呼应。所以,李白《行路难》的落脚点到底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无法逃离的痛苦,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结尾李白式的惯常豁达里隐含着的深沉的伤感不能忽视。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李白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李白时,不要标签化地停留在乐观、豁达这些表达里,而是要连带着他的愁、他的苦一起领会,这样的认识才是我们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意义。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生:老师,我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说有评论认为李白是一介名利之徒,说他炒作自己,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李白呢?

(一片哗然后,多位学生举手发言,反对这种观点)

师:李白在“冰塞川”“雪满山”的逆境之中,最后喊出的是“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时代的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的缩影。

师:李白的青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与韩荆州书》云“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行路难·其二》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诗人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艺术形象丰富多变,在时空转换中表现自己不懈的追求。文章潇洒放逸,起笔落笔弹指一挥间,尽显英雄豪情。这首诗表面写行路难,但依旧表现出积极的入世观,借用自然景物和典故,加以渲染。可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自然山川和个人气概交融,表现出士大夫对个人人生理想的执着,形成独特的风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其他能表达李白心志的作品和诗句。

生1:我摘抄的一句很喜欢的诗句,在《赠韦秘书子春》中,“终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说明李白还是很有追求的,反映了儒家积极的人生观。

师:的确,他在干谒求仕时,也说“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说明首先还是功成,功成是第一追求。

生2:李白的志向表达,还有句很出名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现了他的积极入世。无论遭遇怎样的仕途坎坷,他始终是积极的,有对李林甫和杨国忠的抗议,也有对当时时局的不安。

师:清代的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李白这首诗,一方面表达了他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生存的艰难和痛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不屈的傲岸风骨。在这样的矛盾中,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丰富而立体的李白。

·教学反思

关于李白的争论,学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掀起了本节课的高潮。吴格明在《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中指出:“首先,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在于认知。这种思维品质是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条件。因为真知必须经得起质疑和反思。没有质疑和反思,就难免被假知识、伪科学所蒙骗。而批判性思维则可以使我们在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时始终保持警惕,并能及时地剔除假知识。”

这个教学环节里,学生在对已有概念的自我校准中,生发了新的问题,即到底该如何去认识李白的这种积极的人生观。教师结合李白的个性特征再一次引导学生理解李白,再一次带着学生完成了对诗人作品的深层次解读,进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那源自先秦屈原的抗争精神和热情,那“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