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欧阳修《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 褚亿钦
教学目标
(1)完成课前预习作业,利用网络和工具书了解欧阳修及其所处的时代,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说理逻辑,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关注作者的思考角度,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和方法)。
难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一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围绕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围绕“历史的评说”主题选择了四篇经典的历史作品《屈原列传》《苏武传》《过秦论》和《伶官传序》,前两篇是选自《史记》《汉书》的经典史传,后两篇是著名的史论作品。
《伶官传序》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而这篇序则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故事来达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文章作为一篇史论,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以此来讽谏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高二、高三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文言文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本文平易晓畅,简洁生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但在对文章写作目的等深层次的内容理解和作品风格的把握上,可能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引导强化。
▶附二课前研学
(1)熟读课文,准确流畅朗读。
(2)结合学案,自学课下注释,初步完成相关练习。
(3)借助搜索工具或其他途径获取作者欧阳修及有关五代、北宋等的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交流
(1)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检验预习成果。
(2)边翻译、边圈划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并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
(3)汇总学生经过讨论后仍有疑义的问题,引导释疑。
(4)反复诵读课文,通过朗读落实文言知识,并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二、梳理史实线索,分析论证过程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梳理史实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三个任务。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现代汉语陈述这句话,作者对“天命”和“人事”两者对“盛衰”的影响持什么态度?)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论证的主要论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故事。“得失”与“盛衰”一一对应,可见作者议论的严谨性。
2.概括后唐庄宗的主要经历
作者的论证过程,也就是对后唐庄宗故事的讲述,主要集中在文章的二、三小节。朗读这两小节,然后根据给出的相关时间,整理出作者提及的几个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承父志;
912年(27岁):灭燕;
923年(38岁):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
这几件事正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几个关键节点,从这张简单的履历表来看:
得天下——15年——盛;
失天下——3年——衰。
明确以下几点。①时间上的对比。所用时间的长短能说明什么问题?②精神状态的对比。圈画并朗读相关语句,感受庄宗精神状态的不同。③表现的对比。失天下的表现补充(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庄宗宠幸伶人以致灭国的故事已经在传中有详细的叙述,此处无须重复,而晋王赐三矢的故事是所谓“世言”也就是传说,正史中并未记录,但这个传说在当时流传甚广,作者在这里作出补充说明,也展现了一个著史者的客观和严谨。
3.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1)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依据:庄宗如何完成遗命,励精图治得天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庄宗如何宠幸伶人败国乱政失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说明: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庄宗前后不同的表现及其导致的不同结果来展示庄宗的“人事”对于后唐“盛衰”的重要影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作者运用了—组组简洁强烈的对比,人事与天命、盛与衰、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忧劳与逸豫,说明成败之迹皆出于人事。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结合文章背景,探究写作意图
1.提问
行文到第三小节已得出结论,论证似乎可以到此结束,那么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为什么?齐读第四小节:“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深化中心论点
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中心论点,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限于溺爱伶人。结尾扣题,点明写作目的——总结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3.背景介绍
北宋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希望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以史为鉴,勿重蹈覆辙。
4.为何要给《伶官传》作序?
(1)教师引导。中国古代撰史多崇尚“曲笔”,教导后人以史为鉴,以史明志。文忠公此意,显然着意在北宋统治者身上。北宋官吏庸冗,成分复杂,吏治腐败,而腐败的根源是皇帝昏昧。英明勇武的庄宗竟因一己之失而败身亡国,触目惊心的伶官之祸难道还不能让北宋及其后的统治者们警醒吗?写完《伶官传》的欧阳修意犹未尽,他为《伶官传》作序,意将隐含在史书中的道理提炼升华并使之彰显。庄宗悲剧发生后的百余年,北宋统治岌岌可危;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图变革,不求振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作《伶官传序》总结历史,写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经典名句,旨在让北宋统治者下定决心,发愤图强。
(2)延伸。联系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人们对历史故事的一再回顾和议论,不是因为沉浸于历史为古人悲叹,而恰恰是要“以史为镜”,让世人,尤其是统治者知兴替明得失,吸取古人的经验教训,防止重蹈覆辙。在鉴赏咏史诗和史论性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明确作者的这种借古讽今的良苦用心,才能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四、品味文章语言,领略文章魅力
教师引导:清代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1,体会文章风格和魅力。
表1 《伶官传序》语言特色分析

小结:本文叙议结合,写得抑扬顿挫,辞气纵横,被前人誉为“《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盛衰之理”“岂非人事”的论点,全文紧紧围绕“盛衰”二字展开叙事和议论。首先叙述庄宗秉承父亲遗命,兢兢业业,克敌制胜的事迹,证明后唐的兴盛全由于人事。然后叙述庄宗由胜利到灭亡的急遽变化,用高度概括的笔法隐括庄宗在灭梁以后纵情声色、迷恋伶人一段史实,揭示了后唐的衰亡也由于人事。最后转入评论,在再次申明成败“皆自于人”,回应开头提出的论点之后,进一步指出后唐的急遽衰亡是由于庄宗的“逸豫亡身”和“困于所溺”,给人们提供历史鉴戒。文章在叙述和评论后唐兴亡的史实时,反复动用盛衰对比和先扬后抑的手法,把道理论述得酣畅淋漓。评论时又议论结合抒情,寄寓着自己的深沉感慨,使文章的论理富于感人的力量。
五、课后巩固
(1)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任务年表。
(2)拓展延伸,完成下列两项专题作业。
①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谈谈你对“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理解。②你是否同意欧阳修在本文中的观点,本文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本文提出质疑或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