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情绝俗,妙“比”生花——《兰亭集序》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笔情绝俗,妙“比”生花——《兰亭集序》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庞春子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既有写景叙事,也有感物抒怀,从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达观的态度。

二、名家评述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而排斥当日竟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信非诬也。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三、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经历浅,感悟并不深刻,也较难真正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以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因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对比阅读法、问题引导法等深入浅出地引导,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教育价值。

四、核心问题

本文教学从文本出发,通过词语、感情脉络的变化及和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上的超脱姿态。培养思辨精神,做到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痛”再到“悲”的原因,体会作者对生命的认识感受,学会以一种合理、反思、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对比阅读,品味作者的感情倾向,增强对生命观点的感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之美,增强文化自信。

二、课前预习

(1)“序”的理解。

(2)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

(3)“魏晋风度”的理解。

(4)与《滕王阁序》对比阅读。

三、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为何由“乐”转“痛”和“悲”,分析其原因。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中寄托的生命感悟,并进行客观公允的评价。

四、方法与手段

比较阅读法、问题引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乘兴之作,没想到成就了一篇千古美文,同时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鉴赏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会发现上面有多处涂抹修改的痕迹,但我们依稀可辨认得出那些隐约可辨的字迹,请同学们仔细揣摩、对比这些改动的地方,看看涂抹修改之前和之后哪个更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早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诸摹本中以唐朝冯承素所摹最为逼真,基本保留了原作的面貌)

师:“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句中的“崇山”二字无疑是后加上去的,请考虑一下添加得是否合适?

生1:“崇山”二字添加得好。只有加上这两个字,才与下文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组成一组整句,节奏和音韵也更加和谐。

师:的确。大家猜测既然行文以四字句为主,王羲之不可能写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节奏不和谐的句子。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但当我们反复品读时,的确觉得这两个字加得很好。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中,“或因寄所托”的“因”字是后来盖上去的,原本是个“外”字。哪个好?

生2:我觉得“因”字比“外”字好。“或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个“外”字重复。

师:是的。用“外”字,在句式上失去了整齐美,在音韵上也失去了和谐美。以“因”易“外”,读之,齐整和谐,自然天成。

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句中的“向之所欣”本为“于今所欣”,为什么更改了两个字呢?

生3:我认为“向”有“以前”的意思。“于今所欣”就是讲现在正喜欢的东西,已经变为陈迹是矛盾的。“向”有“以前”的意思就可以说通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之间已为陈迹。

师:鉴赏,首先要把握词语义,这一点你做得很好!

师:在序文即将结束之时,作者发出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慨。此处涂抹删改得最为明显。“悲夫”是由“大可悲也”删改而成。同学们觉得哪个用词好?

生2:我觉得“大可悲也”好。“大”有非常的意思。

生3:我认为“悲夫”好。“大可悲也”是个判断,而“悲夫”是个感叹句,语气更加强烈。

师:“大可悲也”虽有“悲”于其中,但感情色彩不浓,悲得不够深重。而“悲夫”就不同了,是个感叹句,虽独一个“悲”字,却感情色彩强烈,让人感到沉重,悲从中来,是神妙之笔。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喝醉酒后挥洒而成,但也有人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无论怎样,这是一份“草稿”无疑。正因为是草稿,王羲之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随兴所至,挥洒而成,正好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篇美文的本真面貌。

·教学反思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我给学生讲授此文时,结合教材所附书法作品插图,对删改之处让学生作对比、推敲,这样学生在品味《兰亭集序》遣词达意的妙处时收获更大。

语言的涵泳、咀嚼与品味原本就是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核心之一,也是文学作品解读最重要的切入点。抓住文本中的语言点,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运用对比法将思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自然融入课堂,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片段二

·课堂回放

师: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本文也说“信可乐也”,文章由“乐”至“悲”,情感是否太突兀?

生1:不突兀。前面写山水之乐,而后提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阐发生死之感,乐极而悲。

师:现在请问大家,从原文看,“悲”从何来?

生2:人生很短暂,所以,有时候很高兴,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师:用原文说呢?

生2:“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师:的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人的笔下,常常出现对人生的至感,就像他们说的,“人生如白驹过隙”,我们也不过是“光阴之逆旅,百代之过客”。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说?

生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虽然此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之至乐!可终究要面对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人生美好短暂,生命终归于沉寂。

师:清代的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一文中写道:“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

·教学反思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如何落地,是教师的教学难点。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最好途径之一。它是以一种合理、反思、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

批判性思维是人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简单说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如何质疑,即“会提问”,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如何判断,即“会解答”,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

在作者欣赏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时,笔锋一收,转向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产生“痛”和“悲”的感情。对于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来说,这种感情来得有点突兀,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此处设置一个问题:文章由“乐”至“悲”,情感是否太突兀?先让学生领悟课文的具体语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让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句说起,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样自然就理解文章内容了,所谓的难点也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回归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层层递进如剥笋般理解文章。

同时,这也克服了学生阅读时经常脱离文本、依靠感觉,以及思维简单化、模式化、刻板化的弊端。通过忠于文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并最终超越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文中的情感“悲”与“痛”,有何不同?

师:“痛”指什么?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

生2:不是痛苦、痛心,而是痛惜。

师:那作者为什么而痛?

生3:关于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以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即“当其欣于所遇……感慨系之矣”。

师: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悲”是悲伤、悲哀、悲叹,还是悲观?

生1:“悲”是乐极生悲,是悲伤。

生2:是悲叹。“今之视昔”,“每览昔人……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

生3:“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

师:很好!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但其实,生与死又怎能够一样呢?王羲之领悟到了这个切实的矛盾,他从人生的实际感受对道家学说提出了质疑。

师:那么王羲之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请结合最后一段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消极的。因为文中的情感脉络是由“乐”转“痛”和“悲”。

生2:我认为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文中写道:“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可见,他并没有一味地消沉,而是想为后世留下点什么。

生3:不是消极的。文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把死与生看作一样,把长寿与短寿看作一样,这是“老庄”的观点。“老庄”主张“无为”,一切顺其自然,而作者对这种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况且王羲之本身文学、书法上的成就证明他是有所作为的。

师:是的。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对生命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师:(总结)一悲古人生死感叹,深有同感:死生亦大矣;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当今士大夫们大多崇尚虚无,消极颓废;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将来人们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古人、今人、后人同悲,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不管历经多少年,对生命本质的体验、感悟是相似的。这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这里的“悲”不同于前面的“痛”,“痛”的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悲”的是人生代代,永无休止,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教学反思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深度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阶思维。它就是《礼记·中庸》里说的“审问、慎思、明辨”。“审问”,以理性的态度去审视、质疑、追问;“慎思”,以谨慎的态度去正思、反思、发散性思考;“明辨”,通过辨析、辩论、争鸣,形成清晰的判断能力。

那么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批判性思维教学应不着痕迹地融入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做到在语文教学设计活动中批判性思维不缺席。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的基本途径,包括忠实地读——读懂文本,批判地读——发现问题,建设性地读——解决问题。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并真正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借用古人的话感慨“死生亦大矣”。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暂,死生无常,为何还要进一步“悲”呢?这里很容易理解成“悲观”,所以在此插进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当时士大夫的人生观,崇尚老庄哲学,大谈玄理,思想虚无,寄情山水,此时再问“悲”什么,就有来由了。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师:请阅读《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从内容、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比其异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相同点都是写美景,写乐事。王勃的《滕王阁序》写山水之美,宴会之乐,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良辰美景。兰亭集会,作者用简淡的笔墨描写出集会时的盛况。远有崇山峻岭,近有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笔触简洁,写尽了兰亭集会的流风雅韵。

第二小组:不同点是《滕王阁序》用墨如泼,写出万千气象。王勃笔下,景物的境界是阔大的。登高望远,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作者笔下的色彩是艳丽的,落霞绚烂,碧水澄澈。《兰亭集序》笔调清新,王羲之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兰亭的山水美景,山岭树木,天气流水。每种景物只用一字修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做到了惜墨如金。

第三小组:相同点都是由乐到悲。王勃由宇宙之大想到人生渺小,由群毕至贤想到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虽“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于是,文章也由热情洋溢转为扼腕叹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自伤身世。而王羲之由“快然自足”的“曾不知老之将至”,想到人生短暂,“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师:那王勃的“悲”和王羲之的“悲”完全一样吗?

第四小组:不太一样。王勃认为贾谊被贬,非无圣主;梁鸿被逐,岂乏明时。文中又乐观旷达地喊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从原先的压抑当中感受到了振奋。王羲之悲的是人生苦短,在文章中,他始终没有走出悲的境地。由“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引起“岂不痛哉”开始,到“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而发出“悲夫”结束,始终处于一种难以压抑的悲哀之中。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第五小组:王勃写作《滕王阁序》时还是年轻气盛,悲情后很自然地转入豪言壮语。此外,王勃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初年,社会富庶,国势昌盛,这可能是王勃走出情感低谷的时代根源。而王羲之写作本文时,已经历了宦海沉浮,因感到报国无门,便愤然辞官退隐。可以说,他是经历、参透了世事的。因此,他的这种悲叹也可能是对世事的失望。再者,王羲之身处东晋乱世,所以他摆脱不了的悲,既是个人的身世之感,更是对社会黑暗的感叹。

·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是学生基于同类型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式阅读,它强调作品之间的对比。教师首先应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阅读思路,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大阅读量,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阅读对比中,帮助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并在比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全班同学分组领任务,五组同学分别从内容、手法、语言等方面对比《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两篇文章的异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从发言质量上看,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

总之,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