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反思求证乐与悲的矛盾间作者真正的心态

苏轼有没有真正摆脱悲情?在前两段文字中,作者确实是转乐为悲吗?后两段文字中,作者确实是转悲为乐吗?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进行思考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证。

(1)反思作者如何融情于景。

(2)反思探究作者的说理逻辑,形成自己的看法——苏子何以能说服客?(①作者借助水与月阐述变与不变的哲理;②思考“且夫”前后两层议论之间的关系。)

认为苏轼没有真正摆脱悲情的同学可以从如下角度反思。

一开始景色虽幽美,却难以掩盖诗人的伤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营造朦胧氛围也是内心迷茫的投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叶小舟漂泊在广阔无际的江面上,更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孤独,“茫然”“不知其所止”透露出对苏轼未知的人生道路的忧愁,紧接着下文的“扣舷而歌”,实际上是作者遭受贬谪后心结的表达,可见这里的景色虽澄澈优美,实际上却是以乐景衬哀情。

可以指出作者在说理逻辑上有偷换概念之嫌。客的伤悲在于物之长存与人生短暂的根本问题。而作者论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是把生命个体等同于生命最小单位,“自其不变者而观之”是把个体的我与作为群体的我们也就是群体生命画了等号。所以说苏子是以转移话题的方式,让人产生了说服客人的假象。苏子与客其实是苏轼内心思想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充其量是作者的自我安慰,并没有真正得到内心的愉悦。

认为苏轼有真正走出悲情的同学可以从如下角度反思。

“而又何羡乎”这一句有强烈的反诘性。根本无需羡慕长江的无穷,作者通过反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凸显出来,表达了苏轼此时此刻的自省和自慰,使自己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也深情提醒“客”要从多愁善感中走出来。

“且夫”一句让苏子的说理更充分,更有说服力。苏子的两层互有关联的论述,后一层论述从变与不变的问题引向了立足当下,享受当下的美景,体现了一种破除执着而随缘的思想态度。有这样一种务实的态度,体现了他面对不如意的人生也能保持一份平常而积极的心态。前一层着重破除客人的悲情,后一层着重树立客人的欢乐情绪,先破除后建立,作者的说理很充分。

另外,后一层也是前一层蕴含佛道思想的生活化和具体化。因为前后两层不但先破后立,而且体现了从哲理到生活的贯通。所以他真正劝服了内心的另一个声音,获得了质朴而饱满的欢乐。

教师总结:苏轼“困境”的根源,其实质是儒家“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寄情自然,转变思考角度,正是道家和佛家思想融入的体现。客,也就是苏轼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其有没有真正被说服,苏轼有没有真正走出悲情,获得彻底的解脱,可能只有苏子心中最清楚。但这种随缘自适、疏旷放达的心态即使不能彻底让苏轼走出悲情,也应该让他获得了一点暂时的解脱。

二、通过比较,深化理解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分析姚鼐的登山之悟:①补充姚鼐登山的背景,姚鼐登山有哪些不寻常之处?②明确姚鼐遭遇困境后的人生态度。

姚鼐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纪晓岚是总纂官,而姚鼐只是普通编纂者。面对意见的不合,他没有进行抗争,而选择辞职,主持书院,教书育人。登泰山的历程就是姚鼐面对不公正人生的选择,面对困境,他敢于主动突破自己,突破传统,另寻一番天地。

结合两者对你的启发,谈谈遭遇困境,你会怎么做?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反思两种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不同途径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也许在不同的困境面前我们有不同的选择,面对困难我们的出路有多种,坚持也好放弃也好,都是一种智慧。

三、课堂小结

(1)面对困境,苏轼随缘自适、疏旷放达的心态通过这篇赋充分表达出来。

(2)学会思辨,学会反思。

(3)我们要寻找突破自身精神困境的途径,寻找自我的精神启迪和治愈方法。

四、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余秋雨作品《苏东坡突围》,结合《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下你对“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一句的理解,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