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已失归何处,从共感走向独感——《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家园已失归何处,从共感走向独感——《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徐俊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及其作用,习得阅读《诗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熟读成诵,走进古典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主人公的“伤悲”处,体会对“失落的家园”无处可归的哀情。

▶附一 文本分析与核心问题

《诗经·采薇》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在外的士卒返途中的所思所想,深切地唱出了这位老兵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全诗6章,每章八句,可分为三个部分。1—3章是第一部分,以采薇起兴,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交代了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表现了强烈的思乡情绪。4—5章是第二部分,着重回忆了戍边的征战生活,从中既透露出抗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频繁战事不休之苦。末章是《诗经》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戍卒从追忆回到现实,进而陷入更深重的悲伤之中。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以痛定思痛、孤独无助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采薇》作为诗经中的名篇,多次入选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在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被编入高三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家园主题单元。同单元的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作品。和《归去来兮辞》中反复出现的“归去来兮”一样,《采薇》中重复出现最多次的是“曰归曰归”一句。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的教学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去理解“归”的丰富内涵,进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经历更深入地对于“归何处”阐发理解。

我曾经看过不少关于《采薇》的教学设计,其中有一部分主张作为读者的学生以局内人的身份走进文本,也就是学生直接从文本世界到达主人公的心理世界。还有一些则是主张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走进文本,让学生联系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而进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高中生在阅读《采薇》的时候,首先要回到先秦的文化语境当中,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语境的回归,那么高中生很容易给古诗扣上现代人的帽子,用现代人的生活情境和心理状态去解读古人的情感和精神。所以教会学生《诗经》阅读的常用方法,带领学生多次吟诵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作品进而产生共感,真正理解作品的深沉情感。

在获得共感之后,才是从共感到独感的推进。很多时候,古诗文的教学中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会被高效和安全的解读取代,文本背后活生生的作者和他们想要传递的真切的人生和情感体验就此消失了。加之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千年前的这位古人和如今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截然不同,如何让这种共性的思归之情产生一种属于学生所独有的个性,让这种感受真切而具体,就需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更要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采薇》前三章重章叠句中不断出现“曰归曰归”。如果说“归”就是归故乡,归家园,那么这个故乡家园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没有温度没有气息,没有脉搏没有心跳。每个人的家园是不一样的,孟郊是“慈母手中线”,李商隐是“共剪西窗烛”,辛弃疾是“溪头卧剥莲蓬”,高鼎是“忙趁东风放纸鸢”,但那毕竟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生命体验和审美幻想,把自己脑海中的故园读出来,把“曰归曰归”的深切呼唤读出来。

▶附二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也读过了不少描写思乡怀人的诗词作品,应该有一定的感受力和共情力。他们的问题不在于不理解这种情感,而在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和诗里的主人公相去甚远,年龄差异巨大,更为重要的是“曰归曰归”中的“归”,到底要归去何处,是他们不能真正理解的。同时更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归处”。但读《采薇》,你不能只为这个老兵读,你也不能只为那些研究这首诗中各种艺术手法的人去读。诗歌最终要为自己读,读出自己而后成为自己。

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先教《诗经》阅读的常用方法,进而迁移运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最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彼此交流,触发学生个性的体验,让他们有效地理解无处可归之哀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主人公“伤悲”的丰富内涵。

难点: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之产生共鸣。

▶附三课前预习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后注释内容,疏通文本,概括各章节内容。

(2)阅读补充材料,自行检索其他思乡思归的诗词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蒹葭》,重温《诗经》的相关知识。

(2)明确《诗经》的艺术特色:四言为主,章节复叠;赋比兴,双声叠韵等。

(3)初读(学生齐读),理解诗歌主要内容,明确长期戍边的战士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4)二读(学生自读),梳理诗歌层次与思路。理解核心情感“曰归”,明确1—3章是采薇思归(征战之苦,思乡之切);4—5章是疆场思归;第6章是归家之哀。

(5)三读(教师范读),通过《诗经》的典型手法进一步理解1—3章的内容和情感。

提问:听完朗读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样的感受的?

方法:寻找前三章中的“变”与“不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补充拓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重章叠句的作用,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由此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在回旋中递进,同时突出主题。

(6)四读(个别同学朗读),第4、5章中的场面描写。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提问:这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戎车/战马/战役/战马强壮,步伐整齐,军容威严,士气高昂。②主人公为国杀敌的强烈自豪感。③在漫长的归途中追忆往昔出生入死的战斗,既恋家又识大局的矛盾心理。

(7)五读(学生反复齐读),理解末章的艺术境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问题: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采薇》的名句,你觉得它妙在哪里?②“行道迟迟”的他当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又伤悲些什么呢?为什么没有人能了解他心中的哀痛呢?(可以结合其他的相关作品加以理解)

提示:个体在生命中存在,戍卒深切体验了生命的流逝,生活的虚耗,以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8)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

①诗中反复呼唤“曰归曰归”,那么主人公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②生活中,你有没有过和这位主人公相似的某一种心情呢?

(9)课堂小结。

①阅读《诗经》作品,从章节复叠的变与不变的文字里梳理内容和情感的脉络变化,理解诗意。②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的细节感受与诗歌产生共鸣,读出属于自己的一首诗。

(10)布置作业

以主人公的口吻,写一段他在行道迟迟时的内心独白。

▶附补充材料

(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找一找其他表达思乡思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