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散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教学案例研究

诸子散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教学案例研究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 瞿晨颖

背景与分析

一、教材分析

《〈老子〉四章》与《五石之瓠》是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该单元选取了先秦诸子散文若干,有儒家名篇、道家名篇,还有墨家名篇。通过该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世文学,对“百家”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宽知识领域。该篇涉及道家内容,很多学生对“老庄”很陌生,这个陌生不是对人物之不知,而是现在学生之通病,对内涵对其价值之无视,学习缺乏主动性,较难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第五课的内容,较学生之前的儒家经典的学习经验,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的风格形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激变对于高中学生思维的提升其实是有推动作用的,本课例希望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一些特点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点及面,进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名家评述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里写道:“老子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善于从纷乱多样性的现象中,概括出‘无’这一负概念。其可贵处在于把负概念给予积极肯定的内容。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重点中学。从本学期的任教情况来看,学生普遍较活泼,也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不喜动脑思考,语言的表达上较简单。尤为突出的就是思维上懒散,人云亦云,抑或从不思考,高高挂起。我着力于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去敲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表现为设计课堂的各个环节,去推动更多学生参与课堂,让他们在思维上有所提升。

四、核心问题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收集、分析、比较和思考各类资料和信息?

(2)如何激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分析经典、解读经典,学会理性说理、理性怀疑?

(3)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将经典和现实联系起来,挖掘经典的现实批判意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培养文言语感。

(2)读懂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特点,学习道家或简约或恣肆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

(3)认识中华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价值,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生发出为人处世的准则,培养多角度、批判性看事物的思维。

二、课前预习

(1)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通读两篇文章。

(3)观看《儒道之争》和《老庄之别》的视频,阅读《逍遥游》注释版,选读《国学的天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思考当下为何学习先秦诸子经典。

过程与反思

一、片段一

·课堂回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十二章,首先请各组派一位代表上黑板来给孔子画个像。

(四位学生笔下的孔子如下)

生1:火柴人孔子。我不是很擅长画画,学了不少儒家作品后,我觉得孔子就是个普通人,挺有趣的,我就画了个火柴人。他是站着的,如同他本人一样,他是黑暗时代中的蜡烛,同时有些佝偻着背,他是负重前行的。

生2:一个苍老的棱角分明的脸庞。在我看来,孔子是一位朴实的老人,他有毅力,将“仁以为己任”,所以他的脸庞有点苍老沧桑。

生3:满脸褶皱的一张脸。我和叶同学的观点差不多,孔子首先始终以长者的身份出现,有许多为人处世修身的经典话语,经历了很多。

生4:笑意盈盈的半身像。在我心里,孔子是位和蔼的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对他的学生不停地启发,脸上总是带着笑容,让人温暖。

师:除了“火柴人”孔子,其他三幅都是头像或者半身像,不知什么原因。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很饱满很具体,今天给孔子画像是为了引出今天的主角——道家学派,因为儒家历来被称为“有为”,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无为”的道家。什么是“无为”?真的是什么都不做吗?道家的言说方式和儒家有何不同?让我们一起走近神秘的道家。

·教学反思

这是课前的导入部分,没有采用视频音频等方式,以前后勾连为宗旨,采用学生上台绘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地为教学的展开做铺垫。情境的创设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可操作的方式来设计,力求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在课堂的起点就激发学生探究两者的区别,树立“比较”意识,任何内容的学习都是需要去发现不同的。

在课堂操作中发现学生的绘画展现有雷同。可以再提些具体要求,比如是全身的,或者有背景的,有解说的,在开展某个环节的具体活动时,教师的要求还需要准确和翔实。儒家是学生较熟悉的先秦诸子百家代表之一,可以将儒家思想的特点,结合第三课中孟子的内容加以概括回顾。

二、片段二

·教学片段

师:全班齐读第一章,解释加点词。思考这章老子说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1:车子中的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学生开始解释全篇)。

师:前面三个是作者所列举的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例,请关注最后一句话。

生1:本章谈论的是“有”和“无”的问题。

师:请说说这个“无”的含义。

生1:没有。

生2:空。

师:很好,这个“无”的含义需要结合三个生活中的现象再想一想,我请一位同学作小结。

生3:车毂中空隙的地方,陶器中空的地方,还有房屋开了门窗后空的地方。

师:很好,再请大家思考一下本章最后一句话中“有”指代的内容。

生4:“有”指车子、陶器、房屋,这句是对本章的一个小结。

生5:车子、陶器、房屋可以给人们带来好处,是“无”起的作用。

师:“有”和“无”之间是什么关系?请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

生6:“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的作用很大。我想到了自行车中的避震器,它中间也是空的,正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制造了避震器,如果它是实心的,那就不能发挥作用了。

生7:“无”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交友。朋友之间,是不是应该有点距离,不用时时刻刻都在一起,有空间会更好。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很精准,还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说,我们写在课后的练习上。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那今天的车轮没有“空”的部分,老子的说法又如何理解呢?

·教后反思

第一章在四章中篇幅最短,本以为是最容易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老子的文字还是陌生的,有距离的。除了全文的翻译外,对于词意的理解、文章的结构等在教学时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文义,才能走近经典。

语文课堂的重点阵地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语文的教学内容是那些鲜活的语言,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他们才会去思考语言背后的内涵。批判性思维是当下大力倡导的技能,我希望在教学中贯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其中的重点不是去批判,而是让学生有逻辑地思考一个个结论,去查证和反思这些结论的正确性,从而决定自己去信什么和做什么的思维。文章内部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论证思路是我们在教授古诗文时要特别关注的。

诸子散文凝结了先贤们无穷的智慧,如何让这些智慧传递给今天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后一点,自然是最难的,不光是口头用些名家评述去介绍就行,只有学生将文本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直接经验出发,才能悟出其中的精妙之处。“避震器”和“交友”两个阐述,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感受经典的魅力,与学生的真实经历发生共振才是最好的体验。可惜的是课堂时间还是有限,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所以只请了两位学生发言,这里如果请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效果会更好。

另外,我最后的提问是想请学生继续思考,老子思想中的“无”就是绝对正确的吗?几乎没有学生有这个疑问,这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去深度思考,但在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运用。

三、片段三

·课堂回放

师:学习了《〈老子〉四章》,同学们发现老子独特的言说方式了吗?请和儒家作比较,并完成表1。

表1 儒家和道家言说方式的比较

·教学反思

对言说方式作一个梳理,并将道家和儒家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总结思考,这种情况下表格的运用有助于思维的提升。在梳理文章的具体内容后,需要理性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思考。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处在尤为重要的位置。学生任何的习得与发展,根基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对于作品的语言形式,几乎在每篇课文中都会涉及。表格中将“产生原因”也列入,是希望通过课外的阅读、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从时代社会背景角度明确先秦诸子观点与立场的迥异,进而在言说方式上说明其鲜明的特点。

四、片段四

·课堂回放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老子〉四章》的相关内容。本篇有两个寓言故事《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请你说说作者的用意。

生1:惠子所说的“五石之瓠”是说庄子的无用。

师:请详细说说庄子的“无用”。

生1:用来盛水浆,坚不能自举,不坚固;把它当作水瓢,又太宽大了,没有什么可以盛受的东西。

师:很好。这个“无用”指的是庄子?

生2:不,应该是说庄子的学说,说他的学说在实际生活中没啥用,什么都不能干,惠子挺毒的。

师:非常到位,就是指事物的使用价值,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我们继续,那庄子是如何反驳的呢?即《不龟手之药》这个寓言故事,包含的意义又是什么?

生3:同一样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可以发挥不一样的作用。

师:非常到位。那在这个寓言故事中庄子是如何反驳惠子的呢?

生4:我的学说是有独特价值的,你只是有蓬之心不能领会罢了。

师:书后的“学习提示”提到了这个大葫芦是有独特价值的,那同学们可以体会得到这个葫芦在庄子眼中的独特价值吗?联系课前预习的《逍遥游》,说说你的看法。

生5:葫芦可以做腰舟,做小船,浮于江湖。

生6:腰间一大葫芦,很帅啊!

生7:《逍遥游》开篇的“鲲化为鹏”的故事和这个葫芦的故事是不是有点相似啊?

师:有点意思,请具体说说。

生7:葫芦不用拿去干啥,它似乎就成为一种象征,挺好的。万事万物是不是都是可以转化的,就看我们怎么看了。

生8:有评论说,这是一种“无待”之乐,没有了等待,就进入了一种理想的状态,就是最高境界。

生9:就像易中天说老庄里提到的,庄子的发妻去世时,庄子没有流泪,反而歌唱着,歌唱生命的新的开始,实在是很玄妙啊,却是三大“玄书”。

生10:真正的美在内在,不是那些实用之用,它们固然是好的,但是我觉得真正的美在内而不在外,葫芦在惠子看来没什么用,但是庄子喜爱它,看到了它的美就很好啊。

……

·教学反思

感觉学生更爱庄子,老子的那部分课堂气氛有些沉闷,而庄子部分的内容,引发了学生很多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应该是课前预习的差别造成的。我觉得《庄子》难度太大,所以事先给学生下发了《百家讲坛》中三个有关道家的视频,其中对庄子的讲述较多;并且将《逍遥游》的其他五段也下发给了学生,让他们先行学习,所以学生对《庄子·逍遥游》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庄子的思想,在学生看来很“高级”,很有突破性,所以引发的共鸣更多一些。另外,在课后的单元测验中也发现,学生对于《五石之瓠》的掌握更好,对寓言的理解更深刻。

所以在教材变革的今天,教师对于补充内容的选择十分关键。但是要注意不能扔给学生就结束了,而是需要在课堂上运用,甚至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截取其中一段加以运用,学生还是需要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

五、片段五

·课堂回放

师:老子和庄子的风格在你看来是怎样的?

生1:老子的文风是简洁的,老子是个严肃的老人。

生2:老子的文风是犀利的,许多内容简单直接。

生3:老子的文风是讲道理,亮观点,但他没有论证,只有道理。

生4:庄子写得很随性、自由,和老子截然不同。

生5:庄子秉持的观点就是自由,不拘于外物,所以他的文风是鲁迅先生说到的“恣肆”,雄浑阔大。

·教学反思

之前比较了道家和儒家的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对老子、庄子同属一家中的风格的比较。抓住文本内容,即使是一家,仍然存在鲜明的差异,学生同样应该去比较发现。我在问题设计上还是缺乏思考,对于比较的角度还可以更开阔、更细致,如思想观念的比较、论证方法的比较、语言技巧的比较,另外如果使用表格的形式,效果会更好。

六、片段六

·课堂回放

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时光不能复制,但我们是否发现今天和那时有些相像呢?今天的世界,中国异军突起,国力越来越强大,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思想和声音,我们该怎么办?如孔子一样建立自己的规范,还是如老子“道法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还是如庄子一般腰系大瓠,行走江湖呢?我们现在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孔子、老子还是庄子呢?

生1: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孔子。我觉得庄子太唯美,老子太权谋,而孔子更实在。社会的发展应该还是需要孔子的思想理论的。

生2:我说不上来,都挺好的……

生3:还是孔子吧,孔子讲求伦理,讲仁爱,讲担当,感觉很有序,很踏实。庄子太梦幻了,在社会中无法实现,大家会不理解的。

生4:庄子吧,人生苦短,不是应该轻松一些吗?

师:同学们注意,题目中是今天中国的情况,我们是不是也该设身处地地思考呢?

生5:那一定是孔子,后疫情时代,中国内忧外患,我们需要国家内部的团结与发展,地球村已经不见了,所以中国需要自己的,适合我们自身国情的发展理论,那孔子老人家所倡导的就是国家的“礼”。

生6:老子做事遵从规律,重视开头,对于今天的中国不也是很好的意见吗?我们现在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对象,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生7:老子、庄子生活的年代和孔子还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很欣赏这样的百花齐放,我们今天的社会、世界是不是也应该谁都有呢?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我们学习先秦诸子不也是为了在今天看到这样的百家争鸣吗?只有一家是不是也就不是那种味道了呢?我们把这题作为本周的随笔,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吧。

·教学反思

统编教材的作业设计非常难。因为有了单元的意识,有了整体的意识,所以不能再单篇地进行。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我设计作业的一个出发点。学生的实际应用,结合现实的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设计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现状,才能引发思索和碰撞。有了和生活的联系,学生才乐学、愿学。

在思维的提升上,必须有这样整篇的写作作业。碎片化的语言、碎片化的阅读、课堂的零星发言,对于思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在作业或是课堂实时发言与写作中融入批判性的设计,会对学生思维的提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