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的起源

一、药物的起源

药物是一类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与疾病做斗争。在采集植物、捕捉动物为食的过程中,人们意外发现有些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有减轻伤痛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疾病。《史记》载:“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后世有“神农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

关于医药的起源,有较多说法。其一是“源于某些圣人”,如“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与岐伯问对”等。不可否认,在人类文明史上确实出现过一些杰出人物,但绝不是某些个人就可以创造和决定历史的,中医药学的创立和发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二是“医源于巫”,有人认为,世界各民族早期医学多源于“巫”。人类各民族在早期,大多经历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自然崇拜和神权迷信时代,当时人们相信有鬼神存在,发生疾病是鬼神对人的惩罚,所以巫师们就常用迷信的方式与鬼神沟通,达到为人驱鬼治病的目的。巫师在为人们驱鬼治病的时候,除了搞一些迷信的巫术活动外,通常还会施行一些针、药的治疗,在当时,人们还弄不清究竟是什么起到了治病的作用,因而会被那些巫术所迷惑。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个阶段,医疗活动被巫师掌握,医学成了巫术的奴仆。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不断增长,神权思想逐渐动摇,医与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医学终于从神权迷信中解脱出来。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曾公开宣称“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这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医学与巫术在本质上的不同,医学从神权迷信中的解脱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其三是“医学源于人的本能”,这种说法是说治疗技术和药物都是起源于人类生来就具有的某些“本能”。持有这种说法的人以某些动物具有本能救护的现象作为例证,如水牛进入水中以解热,猴子拔除刺入身体的异物等,他们抓住这些表面现象,提出了所谓的“本能论”。但是动物的这些活动只停留在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医学。

按照我国历史进程,伏羲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渔猎畜牧时期;神农氏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农业出现的时期,距今六七千年。无论是渔猎畜牧时期的肉食,还是农耕时期的素食,或是更早的采食野生食物,都要有千千万万的人每天进行数次饮食的实践。所谓“饥即求食,饱即弃余”。哪些植物的种子、根块、枝叶、茎干可食或有毒,哪些动物的皮肉、内脏、血髓可食或有毒,哪些湖河山泉的水等可食或有毒,这种通过先民不断实践积累的经验,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可食者逐渐被用来充饥和补充人体营养,有毒者则逐渐被认识,人们逐渐积累起毒性反应的各种情况:能使人眩晕,能使人呕吐,能使人泄泻,能使人汗出,甚而不止,能使人尿利……这些毒性反应也可被视为人们对原始药性的感性认识,积累多了,重复出现得多了,就会日益由不自觉的经验积累向着自觉的总结认识过渡,虽然这种过渡是十分漫长的,但这种过渡是不可缺少的。偶然中毒使腹胀、胸闷等病症减轻或消失,人们便认识到物质毒性与药性之间的联系,这正是药物起源的真实历史。这样的实践经验多了,人们的药物知识便更加丰富。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医学的创立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来源于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人类在采集植物作为食物的过程中对植物治疗作用的实践,从而认识了药物。传说中的“神农”不只一个,而是有千百个“神农”的共同实践,才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人类的文明进步促进了药学的发展。在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类饮食从“茹毛饮血”发展到吃熟食,这对人类的保健和大脑的发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从“构木为巢”到学会建筑房屋,从用树叶蔽体到学会纺织,都为自身的保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所以药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