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药学人才需求

二、高职高专药学人才需求

(一)药学人才

纵观当今世界发展,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各国政府都把人才的培养和竞争放在首要位置。中国高等药学教育自1906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几代药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药学人才,为中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坚持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二)药学人才的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当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201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近750万,如此庞大的数量使得他们能否顺利走向就业岗位既关系到我国人才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发展。2009年初,新医改方案出台,国家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这对大学生队伍中独特的一支队伍——医药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高职高专医药毕业生作为医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就业关系到新医改的顺利进行与发展。教育部公布的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药学专业就业率区间处于B阶段,该专业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0人,就业率在80%~85%之间。《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药学专业就业率为92.9%,在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排名第43位。总体来看,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供小于求,药剂师、制药厂或制药公司的研发人员等是这类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制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

1.药学人才的就业方向 药学专业的就业面十分广阔,与药品相关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药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营销及使用部门)都需要药学专业的毕业生,具体而言有医院、科研院所、药厂、医药公司、国家医药管理部门等单位。主要工作类型如下:科研人员——在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生产技术人员——在企业的各个岗位,从事药品生产工作;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药检人员——在药检所,从事药品质量鉴定和制定相应质量标准等工作;公司职员——在医药贸易公司或制药企业,从事药品销售、流通及国内外贸易等工作。

目前药学高职高专毕业生担任的工作岗位总体包括市场销售或销售管理人员、医院药剂科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药品生产管理人员、医药公司生产销售与管理人员、互联网药品销售与管理人员、药品注册及管理人员、市场研究人员、企业负责人等。工作类别呈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各类医药人才需求的趋势。还有部分学生选择专业深造从而向更专业的药学就业方向迈进。

2.药学人才的就业前景 由于药学发展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也是非常迅猛的,许多药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社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正在增加。制药工业发展较快,尤其是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对药学人才比较青睐。升学或者步入制药厂和药品销售公司从事各类药品生产销售和合理应用等方面的工作都是药学高职高专毕业生近年来的选择。

从近年来各高校的药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就业的分布情况因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占大多数,2004年后在药品生产企业工作的药学毕业生约占药学所有就业毕业生的50%,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医药大公司正逐渐将生产和研发部门转移到中国,这些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普遍较好。药学类专业毕业生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企业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

知识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简介

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为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是国际上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1946年国际卫生大会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1948年4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成立,于是每年的4月7日被称为“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尽可能高水平的健康,主要职责包括防治流行病和地方病,推动确定生物制品的国际标准,提供和改进公共卫生,疾病医疗和有关事项的教学与训练。

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的指导和协调机构。它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常设机构有秘书处,下设非洲、美洲、欧洲、东地中海、东南亚、西太平洋6个地区办事处。

知识链接

863计划、973计划、《中医药法(草案)》简介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和朱光亚极力倡导下,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3月启动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是具有明确国家目标、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1997 年,中国政府采纳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基础研究。这是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年12月9日通过《中医药法(草案)》,并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一旦获得立法表决通过,中国将诞生第一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专家认为,《中医药法(草案)》将对振兴和传承中医药事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和国民健康保障体系、探索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难题发挥切实作用。据了解,该草案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强化政策支持,规定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中医医师和诊所准入、中药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度。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是中国在中医药立法过程中走过的关键一步。草案获得表决通过后,我国将有第一部关于中医药的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