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药学发展史
(一)古代两河流域与古埃及的药物
1.古代两河流域的药物 从约公元前3000年到约公元前500年,古代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经历了苏美尔、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亚述等文明。800余块泥板用苏美尔文字、楔形文字记载了当时常用的藕、橄榄、月桂、桃金娘、鸡尾兰、大蒜等植物药,动物脏器,铜、铁、石油等矿物药,丸剂、散剂、灌肠剂等剂型,溶解、煮沸、滤过等制药方法,以及空腹服药和饭后服药等服药方法。《汉谟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中有许多关于医药的记载,还记载了一些常用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汉谟拉比法典》共282条法规,其中关于医药的法规有40条,记载了不依法典医治的惩罚条款。《汉谟拉比法典》表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医生已能使用几百种药用植物,其中许多至今还在应用,如罂粟、亚麻仁、甘草根、没药、香草、肉桂、阿魏、大麻和颠茄等。《汉谟拉比法典》还记载了明矾、硫黄、硝石和铜等矿物药。
古代两河流域的医药是经验医药与巫术的混杂体。美索不达米亚人崇拜的医神是月神,它掌握药草的生长,因此有些药不能见阳光,必须在月光下采集才有效。泥板书的处方中除有效的药物外,还常用多种秽物,如腐臭的面粉、尸灰、河床上的泡沫、蛇肉、烂肉、尿、粪等。他们认为患者不喜欢的,也正是附在患者身上的魔鬼所不喜欢的,把这些秽物附在患者身上或让患者服用,就可以驱走魔鬼。
2.古埃及的药物 《埃伯斯纸草书》是目前发现的较早的药物治疗手册之一,共记载了700余种药物和800余个处方。正文处方用黑字,标题和剂量用红字。旁边还常有“好!我常用它!”“一种极好的药物!”等眉批。药物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绝大多数为内服药。全书厚30 cm,长20~23 m,现存放于莱比锡大学博物馆。《埃伯斯纸草书》在关于宗教、魔术、咒语内容的记载中混杂着准确的诊断、合理的处方和有效的药物相关内容。从中可以发现,古埃及人使用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人体的唾液、尿、胆汁等也被用作药物。《埃伯斯纸草书》的内容十分广泛,书中记载的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奇特而有效。如用铜化合物、海葱、醋、蜜混合制成催吐剂(铜化合物确实具有很强的催吐作用),用牛乳、酵母、麻子油混以蜂蜜制成丸剂用于泻下,用胡荽子、苦艾、杜松果、蜂蜜加上阿片制成治头疼药,将牡牛的肝焙干、研碎治夜盲症。该书还记载了当地人用柳树消炎镇痛的事实,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柳树皮中含有治疗风湿热和炎症的乙酰水杨酸中的“水杨酸”。与美索不达米亚人一样,古埃及人也将污秽之物作为药物使用,其指导思想与古代两河流域如出一辙。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药物
1.古希腊的药物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奴隶制国家,形成了古希腊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记载了大量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社会风貌及医药使用状况。诗中赞美了医生,描写了许多战伤及其疗法,如拔箭头、敷油膏镇痛、裹绷带、用压迫法止血及用树根粉末止血等。古希腊神话闻名于世,其中的几乎每一个神都主宰人类的某一种疾病,医生则是太阳神阿波罗,他的儿子阿斯克勒庇俄斯(Aesclepius)被古希腊人奉为医神。他一手拿药,一手持杖,杖上缠蛇的形象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西方医药行业的标志。古希腊的寺院和神庙往往也是治病场所。人们在神庙遗址中发掘出医药器械柳叶刀、药铲等。患者长途跋涉而来,献上自己的礼品和钱财,在神像下过夜,期望疾病痊愈。这类神庙医学主要依靠矿泉浴、使用药物和心理暗示作用治疗疾病。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主张将医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他认为医学是一门技艺,它必须摆脱哲学家虚妄的思辩,直接指向它的目的——治愈患者;他同时主张将医药学从庙堂医学、祭司手中解放出来,他的著作中从未提及巫术。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经验、四体液学说、医德思想在西方影响很大,因此,他被西方称为“医学之父”。他强调用药的目的完全是帮助患者恢复适应自然。他虽然比较注重患者的自然愈合力,但也不忽视有效药物的使用。希波克拉底常用的治疗法是“以毒攻毒”,如诱发咳嗽的药可用来治疗咳嗽,藜芦会引起呕吐和腹泻,他却用此药治疗上吐下泻的患者。他的著作中提到的药物有数百种。希波克拉底更注重饮食疗法。他的著作中提到多种食物的药用功效。
古希腊药物是吸收了外来医药文化,在宗教迷信束缚较少的情况下,在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古罗马的药物 古罗马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了它的历史。最早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是伊达拉里亚人,其医药水平比其他文明古国要落后得多。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古罗马人全盘继承了古希腊的医药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整个西方医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底奥斯考里德(Dioscoriaes)是古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学家,他是一位外科军医,有机会随军队转战世界各个地区。他广泛搜集药物资料,于公元77年写成《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的药物数量相当可观,达900余种。该书第一册记述香料、膏剂和油剂,第二册记述动物药,第三、四册记述植物药,第五册记述酒类药和矿物药。他所记载的药物中至今仍有100余种为医药界所用,他最早描述姜、乌头、氨、芦荟治疗疾病的作用,他熟悉铁有收敛止血的作用,知道鸦片、欧伤牛草和莨菪有安眠的作用。他的《药物学》综合了古罗马的药物知识,代表古罗马药物使用的水平,他被后人誉为“古代西方药物学的先驱”。
公元200年左右,古罗马出现了一位医生盖伦(Galen)。盖伦是继希波克拉底以后西方古代较有影响力的医学家,他一生从事医学研究,对药物研究也有较大的贡献。他的解剖著作影响西方医学1000余年。他的药学著作记载540种植物药、180种动物药及100种矿物药。其中有关于胡椒治疗间日疟、司格蒙旋花治疗黄疸、洋芫荽和芹菜治疗肾脏病的记载。他反对用动物和人的分泌物作为药物。盖伦还经常调制药品,开办制药作坊,制备各种制剂,包括散剂、丸剂、酊剂、酒剂、煎剂、溶液剂、浸剂、醋剂、硬膏剂等。他有好几首药方被沿用至17、18世纪,至今西方药房中那些用物理方法提取制备的酊剂、浸膏剂、流浸膏剂等仍被称为“盖伦制剂”。
古罗马帝国从兴起到衰落经历1000年左右,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全盘吸收了古希腊的文化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有一定贡献。古罗马药物学在古希腊药物学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真正的、专业的药物学家,使用的有效药物近千种。古罗马是西方古代医药经验发展的最高时期。
(三)古印度与古代阿拉伯的药物
1.古印度的药物 古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药物使用历史。吠陀(Veda)是印度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由梵文写成,它最早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吠陀时代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延至约公元前600年。吠陀中记载了有关古印度药物的信息,当然也充满着巫术。当时记载药物种类最多的是《阿输吠陀》(Ayurveda),在梵文中“阿输”意为“生命、活力、长寿”,此书记载了不少医药知识。书中把医药统分为八类:拔除医方、利器医方、身病医方、鬼病医方、小儿医方、解毒剂论、长寿药科、强精药科。据说该书记载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共700余种。
古印度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位名医。公元1世纪贵霜王朝时期,印度名医科拉加(Caraka)在其著作《科拉加集》中提到的草药有500余种,该书集中论述了各种药的性能、培植方法和收集方法。他认为好药必须有四大特点:潜力大、适合治疗疾病、能与其他药混合、能久藏不坏。在那个时代,科拉加要求医院备有草药馆以提供植物药,备有动物馆以提供动物药。这一时期,印度著名外科医生苏斯拉他(Susruta)对药物学的贡献也很大。他的著作《苏斯拉他集》把植物药分成37类,书中提到用酒止痛、用印度大麻熏烟止痛,他最早在手术中用药物止血、止痛。古印度人治病的基础是饮食疗法,并使用植物治疗疾病。他们常用的方剂与其他古国略有不同,有吐剂、吸入剂、粉剂和软膏剂等,各种蒸汽浴也很流行。同时,他们对医学本质、医师执业和医学伦理都做了精辟的论述。苏斯拉他提出“为医四德”,即正确的知识、广博的经验、聪敏的知觉和对患者的同情。
2.古代阿拉伯的药物
公元700年前,阿拉伯人以游牧生活为主,科学文化与医药知识均很贫乏。公元800年左右,阿拉伯世界开始强盛起来,其疆土扩大到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朗等地。在以后的五六百年时间,阿拉伯人十分重视吸收各个地区的科学文化知识,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科学文化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后,纸已经完全取代原来的羊皮和纸草,这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阿拉伯人十分重视收集、翻译古希腊典籍。据记载,当时著名的阿拉伯翻译家胡内恩率领助手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把几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腊医药书翻译为阿拉伯文,包括《希波克拉底全集》、底奥斯考里德的《药物学》。从9世纪起,古代阿拉伯从翻译医药书转向建立自己的医药体系。
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药房出现在阿拉伯,10世纪时,伊斯兰地区的医院普遍设有药房。阿拉伯医生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代中国等国的药物和处方,将药物分为基本药、佐药、协助药、替代药,可替代使用的药物有200余种,如用野鸢尾替代乌头、面粉替代淀粉、鸽子粪替代秃鹫粪、欧伤牛草替代罂粟等。阿拉伯的药物剂型颇具特色,有糖浆剂、舔剂、软膏剂、搽剂、乳剂、油脂剂、香草冷剂、动物器官浸液、金银箔丸等。
阿维森纳(Aivcenna)是阿拉伯著名医生,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他一生撰写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为医学巨著《医典》。此书总结了当时传入阿拉伯的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代中国医药知识和阿拉伯人自己的医药知识,成书大约100万字。全书不仅有病症描述、治疗方法、药物使用等内容,还十分注重编著的逻辑性,因此该书被阿拉伯和欧洲的学校作为医药教科书使用。此书在800年间再版200余次,直到近代西方医学体系兴起后才被取代。《医典》共分五卷,第一、二卷为生理学、卫生学、病理学内容,第三、四卷介绍疾病治疗方法,第五卷描述药物的成分及制法。《医典》中记载药物800多种,分类记述了常用药的功效、组成、适应证、剂量、用法和毒性。阿维森纳还著有药学专著《心脏病用药集》《蜜醋的性质》等。
12世纪和13世纪,阿拉伯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医药学者,他们对药物的研究各具特色。如贝塔尔(公元1197—1248年)把古希腊、古代阿拉伯等国家的药物知识综合起来,写了《药物学集成》一书,该书被誉为阿拉伯最完备的药学著述。其中记载药物约1400种,300种为新增的药物,堪称阿拉伯当时药物知识的总结。
古代阿拉伯在短短的五六百年间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先进的知识,从一个游牧民族发展为一个跨地区的大国,短时间内实现了科学文化的大发展。阿拉伯医药的发展水平是相当高的,与同时期的我国唐宋时期的医药水平相当。古代阿拉伯对世界科学文化及医药发展具有独特的贡献。
(四)中国古代药物
1.中国古代药物的萌芽时期 中国最早的药物萌芽可追溯到西汉的炼丹术,丹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以矿物为主的合成药物。千百年来多以口耳相传,无过多专著流传于世。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药物120余种,动物药种类最多,植物药种类次之。一般药名下均说明其产地、性状、特点、效用或使用方法,如杜衡下有“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可以走马,食之已瘿(医治肿瘤)”的内容。药物使用方法有服、食、佩戴、坐卧、洗浴、涂抹等。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我国古老方书——《五十二病方》。该书现存10000余字,全书分52题(实质上包括100多种疾病),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少则一方、两方,多则20余方。书中收载药物247种,药方约280首。至今仍然在用的药物有多种。由于当时用药经验不丰富,该书中外治方法占很大比例,有外敷法、药浴法、熏法、熨法、灸法、按摩法、角法(拔罐法)等;个别方剂中夹有祝由术。药方中同时记有煮、为丸、浸酒、煎膏等药物使用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出现了早期辨证施药的思想。《五十二病方》填补了我国先秦时期医药的空白,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用药水平。
2.中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药物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一系列著作和张仲景、华佗等著名医药学家。《黄帝内经》奠定了医学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药物应用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则奠定了医学理论与药物应用有效结合的基础。这些都标志着秦汉时期的药物发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的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相传该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整理、总结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而成的专著,是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根据病情酌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每药项下载有异名、气味、出处、主治等,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础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中约80%至今仍然在临床使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该书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证有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文字简练古朴。该书在隋唐时期广泛流行,宋初时遗失。自其问世以后,历代本草古籍均以《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为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添加或修改。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提出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已整体观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书,建立了中医核心理论,书中并无具体用药治疗的方法。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西晋王叔和等人对其进行编辑并将其分为两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首,使用药物214种,基本囊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3.中国古代药物的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药物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药方剂、中药炮制、药物品种、中外药学交流、炼丹术等均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第一部中外药物交流专著——《海药本草》,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唐慎微等人。
(1)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物的发展: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对公元5世纪以前的本草做了很好的总结,编写了《本草经集注》一书。该书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三品。该书又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助益。该书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用量、服法、药品真伪等与疗效的关系,均有所论述。记载的炮炙方法有去木心、去壳、去心皮、去瓤、细切、捣碎、锤破、镑、刮屑、炙、熬、煎煮等。该书的问世对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的。
魏晋时代的葛洪著有 《肘后备急方》,该书是一部简单实用的小型医药书,载药350种左右。其中植物药约200种、动物药约70种、矿物药和其他药约80种。书中记载的贵重药很少,大多记载山村田野易得之物,如大蒜、姜、大豆、豉、艾、灶下土、食盐、墨等,鸡、鸭、禽及其血、便等。现代医学家从《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不少独特药物,如青蒿、常山成为20世纪80年代药物学家重新开发的抗疟药。
(2)唐代药物的发展:公元7世纪中叶,唐代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医药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唐政府颁行了由苏敬等23人编写的《新修本草》。该书以《本草经集注》为基础,增补注文与新药,正文实际载药850种。《新修本草》将药物分为九大类,收载了20余种外来药。《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编撰的药书,在编写过程中,政府曾下诏全国“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征询各地药物标本。《新修本草》堪称药典性的书籍。它是我国也是世界药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一经问世就被广泛传抄,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在莫高窟中发现的大量古代珍贵文献中就有《新修本草》的手抄本,此书至今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图书馆。在20世纪上半叶,其影印本才传回我国。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杰出的医药学家,为陕西耀州人。孙思邈在我国医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孙思邈一生著述丰富,最著名的为《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该书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约成书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该书涉及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治疗诸方面,分门别类,内容精深,仅药方就收载了5300余首。公元681年,孙思邈近百岁时写成《千金翼方》,该书共30卷。孙思邈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基础上,融入他对药物研究的成就,特别在药物的采集、种植、炮制、贮藏、保管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谆谆教导医家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对患者要不分贫富贵贱、关系亲疏,“普同一等,皆如至亲”。孙思邈要求医生不得怕苦怕累、怕饥渴疲劳;不得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坑害病家;不得以贫富贵贱悬殊,用心不一,使药有别。他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古代医学伦理学的伟大奠基人。他在医药实践中,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孙思邈高尚的医德和伟大的学术贡献,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被称为“药王”。
(3)宋代药物的发展:两宋时期,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尤其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和使用,为出版包括医药书籍在内的文字材料创造了条件。宋代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该机构集中了一大批医药学者,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校订、刊行了一批宋代以前的医药书籍。公元974年,宋政府刊印了《开宝本草》,该书记载药物980余种;1060年,宋政府新颁《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该书记载药物已达1082种。在宋代所有本草中,最宏伟精湛者当数四川唐慎微所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该书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两书合一,予以扩充、调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规模巨大,内容翔实,载药众多,方药并举,超过以往的官修本草,弥足珍贵。方剂的发展与药物发展息息相关。公元992年,宋政府颁布了方剂书《太平圣惠方》,该书共100卷,内容极其丰富,对病症及病理、方剂、药物都详加论述。之后宋政府又颁布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精选药方297首,在每一首药方中详列主治、药物炮制方法等。此时中药的“炮炙”已发展为“炮制”。在《太平惠民和济局方》中,中药饮片的加工方法被列为法定的制药规范。传统中药的炮制方法,如水飞、醋淬、纸煨、面煨、煅、浸、蒸、炒、炼、焙、蜜制等,已经非常成熟。
4.中国古代药物的成熟时期 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成熟时期的标志。李时珍在行医实践中发现之前许多医药学著作存在缺陷、疏漏,甚至明显的错误。从1552年开始,李时珍开始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药物资料。他的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他虚心向老农、渔夫、猎户、铃医、药商请教,采集各种药物标本,写下数百万字的调查记录。李时珍对收集的大量药物标本进行反复比较、去粗取精,并分类。他核对了数百种古籍,查阅了数百万字的调查记录,三易其稿,终于在1578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完整的科学巨著。在李时珍生前,此书已刻印完毕,但无力出版,直到他去世后的公元1596年,该书才与读者见面。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到处传播它,并进行翻刻,该书成为医生们的必备书籍。从17世纪起,《本草纲目》被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等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来自《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余种。
《本草纲目》共有52卷,约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首,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该书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法。它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分类。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是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约200年。书中除丰富的医药知识外,还论述了天文、地理、农、林、渔、冶金等方面的知识,也涉及历史、哲学、宗教知识。《本草纲目》集中国古代药物之大成,被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本草纲目》代表我国古代药物发展已进入成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