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味

二、五味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味。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一般仍称为五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归纳。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川芎活血化瘀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等。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药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热泻火、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苦味药多用于治疗热证、火证、便秘等。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黄、枳实泄热通便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咸味药多用于治疗大便燥结、水肿等证,如芒硝泄热通便,海藻软坚散结等。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淡味药多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涩,与酸的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

临床辨证用药时,对五味要有选择。如辛能散气,故气虚时不宜用辛味药;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甘味药;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应慎用苦味药;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酸味药;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咸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