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发展史

二、药理学的发展史

药理学的发展与药物的发现、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药物方面的知识和防病治病的经验,如桂枝发汗、黄连泻火等,但对药物治疗疾病的具体作用还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发现和完善。19世纪,药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20世纪,药理学发展更加迅速并出现了很多分支学科。药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本草学阶段

古代的药物学著作称为本草学,是因为药物中草木类药占绝大部分。《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收载药物365种,按上、中、下三品对药物进行分类。古埃及《埃伯斯纸草书》是世界上比较早的药物治疗手册之一,其中记载了多种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的作用。《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世界闻名的药物学巨著,全书52卷,约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1195种,动物药340种,矿物药357种,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是世界性经典药物学文献。

(二)近代药理学阶段

药理学的真正兴起与生物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18—19世纪,实验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实验药理学的创立标志着近代药理学的开始。意大利生理学家Fontana通过动物实验对千余种药物进行毒性测试,得出天然药物都有活性成分,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个部位而引起典型反应这一结论。德国药剂师Sertürner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并用实验生理学的方法证明了其对狗的疼痛具有缓解作用。法国学者Magendi等用青蛙做的经典实验,确定了士的宁作用于脊髓、筒箭毒碱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并详细阐明了它们的药理作用特点,为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Buchheim和Schmiedberg创建了实验药理学,用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分析药物的作用部位,从而使药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现代药理学阶段

20世纪,化学制药技术的发展和药物构效关系的阐明,使药理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化学修饰天然有效成分的产物被视为发展新药的重要来源。如190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Ehrlich发现了对梅毒有效的新砷凡纳明。1932年,他的同胞Domagk发现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1940年,英国微生物学家Florey 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从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青霉素。20世纪30—50年代是新药发明的鼎盛时期,许多抗生素、抗菌药、抗疟药、抗组胺药、镇痛药、抗高血压药、抗精神失常药、抗癌药、激素类药物以及维生素类药物等纷纷问世,开创了用化学药物治疗疾病的新纪元,这段时期是药理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药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方法。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许多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被人们认识,人们对生命本质、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药理学的研究从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从系统、器官水平深入分子水平,再次引发一场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标志的制药工业革命。若目的基因直接在人体组织靶细胞内表达,则被称为基因治疗。基因工程药物包括细胞因子、蛋白质类激素药物、溶血栓类药物、治疗用酶、抗体、疫苗和寡核苷酸药物等。1982年,全球开发的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被投入市场使用,目前其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我国现代药理学形成的标志是20世纪20年代各医学院校实验药理学课程的开设和1926年中国生理学会的成立。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张昌绍教授(1906—1967年)是中国现代药理学的奠基人。我国药理学工作者陆续发现了一系列中药的药理作用,如喜树碱和紫杉醇可用于抗癌,羊角拗苷和黄夹苷可用于强心,罗通定可用于镇痛等。药学家屠呦呦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1972年又得到了效果更确切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一发现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1年9月,该研究成果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