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

二、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

现代药学是在现代科技和医学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科技发展和医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药学发展的高科技特征

进年来,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纳米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的高新技术大量用于药学研究,新兴学科越来越多地深入新药的发现和研究中,化学、物理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与药物研究的交叉、渗透和结合日益加强,这使药学领域面貌焕然一新,发生了重大变化。

1.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的应用 纳米粒又称毫微粒,是直径在10~1000 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一般由天然高分子物质或合成高分子物质构成并可作为药物的载体。由于材料制备工艺的差异,可以形成纳米球与纳米囊,二者统称纳米粒。纳米球为基质骨架结构,药物分散于其中或吸附在其表面:纳米囊属于药库膜壳型,有一个聚合材料构成的膜壳,药物包封于其中,也可以吸附在其表面。

2.靶向制剂的新进展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3.口服脉冲给药系统 由于脉冲制剂中的药物是在疾病发作时才释放,故可避免机体因长时间处于高浓度药物下而产生耐药性或耐受性,通过制成多剂量的脉冲制剂能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制成脉冲制剂的药物一般在小肠或结肠释放,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适合制成脉冲制剂的药物有很多,如抗哮喘药茶碱、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单硝酸异山梨酯、地尔硫、盐酸尼卡地平、维拉帕米、华法林等。此外还有治疗胃溃疡的药物、抗帕金森病药、镇静催眠药、抗关节炎药、止痛药、肽类药物等。

4.经皮给药系统及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经皮给药系统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维持了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副作用,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加强患者用药顺应性,并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相对减少了患者个体差异。

(二)药学学科分化、综合、交叉发展的特征

现代药学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代药学的分科有纵向型分化与横向型分化两类。纵向型分化是指在原学科基础上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子学科,如药理学分化出分子药理学。横向型分化是指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平行的分支学科,如药理学分化为心血管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等学科,药物化学分化为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微生物药物化学等学科,药剂学分化为临床药剂学、中药药剂学、物理药剂学等学科。

药学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各学科之间又不断地渗透与融合,形成新的综合性学科或者边缘学科。药学的综合交叉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药学与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渗透,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如临床药理学、医院药学、免疫药理学、药物遗传学、药物流行病学、生物药剂学等;二是药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如物理学与药学交叉形成物理药学,数理统计与药学交叉形成药物统计学,信息科学与药学交叉形成药学信息学;三是药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彼此交叉渗透,产生了药事管理学、药品经济学、药品专利学、药学伦理学等学科。

学科的交叉渗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任何一门单一的药学分支学科已经无法适应药学的发展。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横断学科等庞大学科群的形成,使各门学科之间的绝对界线消失了。科学技术的体系更趋复杂,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到科学技术与药学学科综合化的特征,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要尽快改变人才培养中的专业越分越细、隔行如隔山的倾向,尽快使高等药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药学的社会化发展特征

药学的社会化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药学行业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药学行业对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越来越大;2017年上半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较好,主营业务收入较上一年同期明显上升,达到近两年以来最高点,增速为12.4%,利润总额增速达15.9%,处于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11.6%,不仅较上一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较全国工业增加值高出4.7个百分点,在全国工业各行业中排名靠前,故社会对医药商品的需求仍将持续稳定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提升,我国人口数量逐年上升,社会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紧跟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社会需求的增长将长期存在,我国医药企业的成长茁壮,随着越来越多民间资本的涌入,我国医药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新鲜血液,在此基础上,技术的研发等顺理成章地次第展开,我国销售额超百亿的医药企业已经有十余家。另一方面,药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需要社会和国家在战略、决策、管理、投资、教育、文化、学术风气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国家和社会力量的加入,加强了药学学科的管理并推动了药学学科的发展。许多重大药学科技项目需要国家组织和国际合作才能成功。国家针对药学事业专门制定政策、颁布法律、组织课题,进行投资。如我国“863计划”“973计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都必须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组织协调,才能更好地完成。药学学科具有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双重作用,因此,发展药学事业、严格管理药品质量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药学学科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药学已成为社会化的事业和产业。

(四)药学发展模式转变的特征

现代药学是在19世纪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尤其是近代化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四大化学是药学的支柱学科,化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在药学发展中占支配地位,这种药学发展模式称为化学-药学模式。

20世纪下半叶,以化学为基础理论指导的药物研究开发逐渐走入困境。化学药物的研究成本越来越高,成功率越来越小。一个成功上市的化学药品,是从约一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来的,其间花费时间平均为15年左右。花费经费平均为3亿~5亿美元。与此同时,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给药学带来了深刻的全面变化。药学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药物设计、新药创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给药系统到药剂生产、药品使用各个方面,都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或即将发生突破性的飞跃。

鉴于以上变化,许多药学专家提出药学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化学-生物学-药学模式。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化学-生物-医学”“化学-生物-管理”的药学发展模式。药学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对药学发展客观状况的一种历史总结,是对药学学科的一种总体认识观念。对药学发展模式的认识影响到药学政策制定、药学教育、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药学学科群中带头学科的发展战略性等问题。我们应当敏锐地认识到药学发展模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