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性

五、毒性

历代本草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的性味之下,标明其“有毒”或“无毒”。有毒无毒也可简称为毒性,毒性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确保用药安全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毒性的概念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药物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二是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

(二)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包括总体评估中药的毒性,正确看待文献记载,正确看待临床报道,以及加强毒性中药的使用管理等。

1.正确理解中药毒性的含义,合理利用中药毒性 不论广义的毒性还是狭义的毒性,自古至今中医药界都不否认中药的毒性问题,而且明确认为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并以此指导临床用药。中医临床中“以毒攻毒”,就是利用适宜的中药毒性治疗某些疾病。

2.正确理解中药中毒的原因 我国古代就对中药的毒性有了客观认识,并摸索出毒性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禁忌。严格按照这些药物使用方法用药,一般不会出现严重中毒反应。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导致中毒;二是误服伪品;三是炮制不当;四是制剂方法、服法不当。此外,个体差异与自行服药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3.正视中药毒性,客观地报道中药的毒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虽经过炮制、配伍等减毒方法处理后应用于临床,毒性降低,但并非绝对无毒。例如,有文献报道,雷公藤、黄药子、苍耳子、川大黄、泽泻、虎杖等中药对肝脏有损害,而关木通、汉防己、马兜铃、青木香、雄黄、朱砂、轻粉等对肾脏有损害。长期或大量服用含有以上药物的方剂时,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针对中药毒性问题,进行毒理安全性实验研究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