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药的用法

五、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一般泛指中药应用的方法。中药应用方法内容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四个方面。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是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之一。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主要是内服和外用(口服和皮肤用药)。此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后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各有其特点。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甚至有的中药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作用。

临床用药时,具体应选择何种途径给药,应综合考虑药物的作用特点与病情的需要。对给药途径的选择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二)应用形式

中药需要进行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剂型。传统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煎膏剂、露剂等,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涂剂、搽剂、浸洗剂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等。后来又研制开发了中药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等剂型。

(三)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与剂型的选择是否得当、制剂工艺的操作是否得当有密切关系。汤剂是中药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的制作对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的重要条件。

(四)服药方法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服药方法,也是合理用药的要求。

1.服药时间 一般中药汤剂,每日早、晚两次分服。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服药时间有清晨空腹服、饭前服、饭后服及特定时间服。

2.服药量 一般疾病服用汤剂,多为每日一剂,每剂分两次服或三次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以利于顿挫病势;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因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呕吐患者服药宜小量频服,药量小则对胃的刺激性小,不致药入即吐,多次频服,方可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3.服药冷热 应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来确定。服药的冷热,多针对汤剂而言。一般汤剂,多宜温服。若治寒证,则用热药,更宜热服;治热病宜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则可凉服;如热在其他脏腑,患者不欲冷饮,则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反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