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药的生产

一、生药的生产

生药的生产包括采收、加工、贮藏和炮制等多个环节,只有合理的生产才能有效保证生药质量,保护和扩大生药资源。

(一)生药的采收

生药的采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最佳采收期,即有效成分含量高且药用部位产量相对较高的时期。但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位产量的关系也因植物基源不同而异,因此不同生药应区别对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若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位产量变化不显著,则以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作为最佳采收期。

(2)若有效成分含量的高峰期与药用部位产量的高峰期不一致,则以有效成分的总含量最大值的时期作为最佳采收期。

(3)若多种因素影响生药的质量,则需对其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采收期。但目前很多生药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不能采用上述方法而需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并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

一般而言,采收有如下原则:①叶类和全草类: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或在花蕾形成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种子尚未成熟时采收。②果实和种子类:果实应在果实成熟或将成熟时采收,少数用未成熟的果实,如枳实等;种子多在种子完全成熟后采收。③根和根茎类:一般宜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采收,或在春季发芽前采收。但对野生植物而言,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后,不易寻找,故多在花叶尚存时采收。④树皮和根皮类: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收,此时易于剥离树皮。根皮多在秋季采收。但有些树种生长周期长,有效成分含量低,大量环剥树皮易造成树体死亡,故应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再生。⑤花类:一般在花开放时采收。但有些生药用花蕾,如槐米、丁香和金银花等。⑥动物类:卵鞘入药的,需在虫卵孵化成虫之前采收;以成虫入药的,需在成虫活动期捕捉;两栖动物宜在“冬眠期”捕捉;鹿茸需在清明后角化前采收。

对生药的采收要合理,注意保护野生资源。凡用地上部分者要留根,凡用地下部分者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疏。对动物药要注意加以保护。

(二)生药的处理

大多数生药采收后需进行不同的处理,包括产地加工、干燥和贮藏。

1.产地加工 不同的药用部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根和根茎类生药一般于采挖后挑选、洗净、去毛须、立即干燥。某些生药需经特殊处理后干燥,如去皮、切片、抽心、蒸烫,需分别处理;皮类生药一般于采收后修切成一定大小后晒干,或加工成筒状;含挥发油较多的叶类和草类生药,采收后于通风处阴干;草类一般捆扎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燥;果实类生药一般采收后直接干燥;种子类生药一般直接采收种子干燥,或采收果实干燥后去果皮取种子,或采收果实干燥贮存而取种子入药;花类生药一般直接晒干或烘干。

2.干燥 生药采收后都需进行干燥,常用的干燥方法有阳干法、阴干法、烘干法和远红外干燥法等。阳干法主要指将肉质根类生药直接置于阳光下晒干。阴干法是将芳香性花类、叶类、草类生药置于阴凉通风处,使水分自然散发。烘干法可替代上述两种方法,不受天气的限制。但干燥温度应随所含成分不同而不同。含挥发油类生药干燥温度一般宜低于35 ℃,以免挥发油散失;含苷类及生物碱类生药的干燥温度宜为50~60 ℃;而用于制备挥发性芥子油的芥子等的干燥温度宜低于50 ℃。远红外干燥法是将电能转变为波长为25~500 μm的红外线(即远红外线)来对物体进行干燥的方法。一般生药需干燥至含水量为8%~11%。

3.贮藏 生药的合理贮藏,对保证生药的品质有重要意义。若贮藏不当,生药常发生变质,从而影响疗效。生药贮藏时,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1)防虫:主要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主要包括太阳暴晒、烘烤、低温冷藏、密封等。化学法主要包括用低剂量的磷化铝熏蒸或采用低毒高敏的新杀虫剂。还有一种较简单的方法,即将几种药材同处存放,利用药材的挥发性气味来防虫。

(2)防霉:预防药材霉烂最彻底的方法是控制库房相对湿度在65%~70%,药材含水量在15%以下;其次是用撞刷、晾晒等简单方法除霉。

(3)防变色:干燥、避光、冷藏等手段可有效防止药材变色。

(4)防泛油:主要方法是避光和冷藏。

(5)应用一些新的贮藏技术:如真空包装、应用除氧剂、气调贮藏、核辐射灭菌等。前三种方法都是通过降低氧的浓度,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从而控制一切虫害和真菌活动。最后一种方法是用钴射线对药材及中成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