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凄惨童年

3.凄惨童年

用“凄惨”来形容一个孩子的童年,总令人感到不忍与不安,但吴仲禧的童年又与这两个字连得很紧,似乎须臾没有分离。

他4岁那一年,即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台江地区鼠疫、霍乱先后流行,波及上、下杭一带,历经3年,死者甚众。[20]3年里,只要他还出过门,则不可能看不到死亡者的尸体,无论他怎么掩鼻,空气中飘荡着的腐烂的味道都如幽灵似的驱赶不走,那种心灵的悸动与抽搐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是存在的。

1884年,由于法国远东舰队进犯台湾基隆失败转而进攻福州马尾,在轰隆隆的炮声中,母亲背着吴仲禧那时刚满月的姐姐逃难、流落乡下。吴仲禧虽没像姐姐那样经历过流亡,但是他也看到了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看到了清廷官员持刀配枪,招摇过市、耀武扬威。有一次,父亲带他到福州东城外温泉汤池洗澡,途经满人聚族而居的“旗下街”,父亲告诫他:“汉人经过这条街,必须正视直行,不许东张西望,否则就要以侮辱满人治罪。”他问父亲:“这个规矩是谁定的?为什么满人有这样尊贵?”父亲讳莫如深,小声地说:“此事这里不能谈,回家时再说。”[21]这引起了他的疑惑和反感。

回家之后,他缠着父亲讲其中的缘由,父子俩搬了椅子坐在屋檐下,吴济宽声调不高,但字字清晰,如沙粒流淌,如清泉水流,炎黄子孙、吴三桂、顺治帝、太平天国、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一幅幅历史画幕在吴仲禧脑海中徐徐展开,他觉得眼前有一条路,越来越瘦,昏黄的夕阳,越来越旧,时间的沙漏,在磕磕绊绊中裂开一道道小口。他紧张得伸开两手,又握紧拳头,又扯扯自己的衣角,挠挠自己的头。

历史如纸页般脆黄,却字字皆活,一颗颗好似穿透吴仲禧的胸腔,又于暗处经年轻悠悠飘过,如覆雪空落被白茫茫挟裹。

吴仲禧从未觉得父亲有这般学问。

时代,如裂变的磁场,正在发生急剧的变革。

有一首现代诗这样写道:

……

一八九六年的李鸿章

发现了一个秘密

日本人精明着呐

跑到德国火炮厂

抄中国订单的数据

再请法国造舰船

条件是

只防中国火炮

只与中国海战[22]

……

1897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上书恳请光绪帝:“(国家)为外衅危迫,分割洊至,急宜及时发愤,革旧图新,以少存国祚。”[23]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戊戌变法。又变法失败。

1899年,情况似乎好了一些,因为胶济铁路、京汉铁路等的修建,清朝对外贸易迅猛发展,无论朝廷还是洋人都获利颇丰,赚了不少钱。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京津陷落,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如丧家之犬惶惶而逃。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个国家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直至近一个世纪之后,还有人“想到了清帝国代表与十一个列强的公使围桌签署了《辛丑条约》的那张照片,忽然想到把曼特尼亚名作《哀悼基督》的基督遗体放到那张大桌子上去”[24]

1902年,英国人讥讽说:“清国的皇太后由皇帝陪同着,气派庄严地重新回到了紫禁城。”[25]

1903年,梁启超《敬告我国国民》:“满洲民族与中国民族俱敝,欧势日益东渐。”[26]

1904年,孙中山在欧美等地游历活动,组织中华革命军,宣传革命主张,发展革命组织。

……

以上,仅是随机“采撷”的历史的几个“碎片”,未加咀嚼、离析、去粗取精。“土”得掉渣,“生动”得如刚刚发明的电影的画面。

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呵。

吴仲禧的童年之前,童年之中,童年之后,尤其甲午海战之后,如康有为所言,“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27]古老的中华民族一次次陷于深重苦难之中。

由是,吴仲禧和千千万万个吴仲禧的孩提时光,又如何能挣脱“凄惨”的魔影而超然生活?